崇儒畲族乡位于霞浦县西北部,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距离县城9.9千米,驾车不到半小时,境内植被繁茂,有丰富的山林资源。土地面积141.3平方公里,下辖27个行政村,其中7个为少数民族村村,总户数6531 户,人口21296人,其中畲族人口4096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19.23%。
境内山岭起伏,丘陵连绵,溪流纵横,山清水秀,有古龙岩寺、两坪梯田、九龙溪长廊、溪西水库、东坡龙井等秀丽旖旎的自然景观;植被繁茂,物产丰富,盛产茶叶、芙蓉李、绿竹笋、高山晚熟葡萄、太子参等生态土特产品。
为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省级试点村——溪边村的产业和区位交通优势,崇儒乡将在此建设总投资约为1.3亿元的“茶叶小圳”。项目集“茶科技引领示范、茶产品精深加工、茶市场交易集散、茶元素高端集聚、茶文化休闲旅游、茶生态养生康体”为一体,划分为茶叶交易、加工、文旅、商业、康养六大区块,建设内容包括茶叶交易中心、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文创园、茶品一条街、茶叶釆摘体验园、康养度假休闲园等。
上水村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畲族村,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省级生态村、市级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村内的非遗馆、“寨上·乡创空间”生动展现了畲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成果。
霞坪村畲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畲族“三宝”——祖图、龙仗、族谱世代相传。村内旅游资源丰富,有战鼓瀑布、鲤鱼朝天、鲤鱼照镜等自然景观,村内占地面积20亩的荷花塘颇具名气,每年吸引不少远近游客前来观光,荷韵畲村霞坪旅游景区被拟评为AA级旅游景区。
古龙云海景观位于霞浦县崇儒畲族乡积田洋丘山自然村之古龙岩山巅,陡步上山,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青青翠竹与郁郁黄花陪伴左右。晚春,红灿灿的映山红点缀着青山绿树之中;秋时,秋雨绵绵带着云海,站在山巅,置身云雾中。
古龙寺山顶上的草坪的中间镶嵌一水池,终年不涸,故名曰“天池”。在天池边,举目眺望静静的西北群山,山峦叠翠,树木茂盛;深远眺西南诸山无限空阔,无限壮美。大有一览众山小的美妙视觉。
溪西水库是闽东最大的水库之一,是霞浦县水源地,哺育无数霞浦人。1959年工程动工兴建,1974年10月建成,工程总投资1950万元。溪西水库集雨面积53平方公里,流域内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765毫米,水库总库容39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500万立方米,死库容100万立方米,水库上下游总落差420余米。
霞浦县崇儒乡沃里瀑布是隐藏在深山中的天然景观,瀑布落差五十多米、宽近百米,宏伟壮观。空气清新,水流清澈,处处鸟语花香。
东坡龙井位于霞浦县崇儒乡西溪水库大坝西侧的东坡村内。传说这里曾是一条小白龙的修行之地。那小白龙幻化成人来到沙江镇一地主家当长工。有一次,他告诉地主说过几天就有天灾来临,快把自家的田园用毛竹圈围起来。地主将信将疑、就照他吩咐去做。果然,几天后,一个台风在霞浦登陆。台风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很多树木被夷为平地;而地主家的田园却完好无损。后来,他要离开时为报答地主的恩德,就送给他一只酒瓶。并嘱咐他;要是家中遇事就提着酒瓶来东坡龙井找他…
相传很久以前,有二位神仙郑先锋和马仙娘争当霞浦县城土主神。两神仙约定一个从上走到下,一个从下走到上,谁先到以炮声为准。马仙娘未到县城,只到松港后岐就先鸣炮,郑先锋误以为马仙娘已经到县城当上土主神,一气之下,怒执杖顿地封水,致使原本向东流至县城的溪水向西倒流。马仙娘在后门放炮声音大,后人称“声大后岐门”,另外,说人办事不按顺序走回头路叫“崇儒倒流溪”。
樟坑大厝位于福建省霞浦县崇儒畲族乡笕下村樟坑自然村。樟坑村地处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是一个畲族村,全村十几户,只有一座房子,俗称“樟坑大厝”。大厝分为母厝和子厝,母厝建于清(1850年道光三十年),清同治年间(1882-1874年)又在母厝前后扩建两座子厝,形成3座整体合一的大厝,整个建筑面积占地4.9亩,平面呈棋盘形。这种规模的畲族建筑,在闽东极为少见。
盘柴槌相传起源于畲族发祥地潮州凤凰山,原先广泛流传于各处畲民聚居地,清顺治年盘柴槌传人兰进生迁到霞浦崇儒畲族乡溪坪村后,盘柴槌从此就只在溪坪村流传。
盘柴槌分为长棍和短棍,长棍又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单人耍弄。短棍又称齐眉棍、梅花棍,长六尺,招式多样,每个招式有攻有拦,攻防结合。
闽东畲族传统服饰历史悠久,有据可查的历史有200多年。它起源于畲族三公主的凤凰传说。上水村的畲族服饰,以其精细的绣工、细致的剪裁、夺目的花纹成为畲族服饰的代表。
畲族斗笠,是介于生产、生活用品与工艺美术品之间的传统品种,为畲族女子所专用。传说是“公主顶”演化而来的。它做工精细,花纹细巧,形状优美,富有民族风格。畲族斗笠的编织,是一项复杂、精细的手编工艺,涉及近40道制作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着严格的操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