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征集信息 > 纪念品 产品 礼品 外观 陶瓷 工业大赛
浦东医院临港院区项目开始征集概念设计方案
0
信息发布:征集码头网    点击次数:8087     更新时间:2021-07-02    截止日期:2021-07-19

日前,临港新片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将在临港新片区先进制造片区新建浦东医院临港院区!2021年6月底,上海临港新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临港城投)公告了一则国内招标:浦东医院临港院区项目概念设计方案征集!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700床位,定位区域性医疗中心,三级医院水平!

图片

图片

浦东医院临港院区项目概念设计方案征集公告

标讯类别:国内招标

招标人:上海临港新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标讯类别:国内招标

项目所在地区:上海市 

一、招标条件 

本浦东医院临港院区项目已由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机关批准.项目资金来源为其他资金财力资金.招标人为上海临港新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本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招标方式为公开招标. 

二、项目概况和招标范围 

规模:浦东医院临港院区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地上建筑主要包括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院内生活、科硏用房、教学用房、大型医用设备用房、中医特色用房、感染疾病科用房、预防保健用房、文化活动、便民服务用房等.地下建筑主要包括停车、人防、后勤辅助用房等本次征集内容为的概念设计方案征集 

范围:本招标项目划分为1个标段.本次招标为其中的 (001)浦东医院临港院区项目 

三、投标人资格要求 

(001浦东医院临港院区项日)的投标人资格能力要求: 

1.须系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本项目不接受分公司以自己名义参加采购活动).具备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专业资质甲级或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

2.本项目不允许转包. 项目不允许联合体投标. 

四、招标文件的获取 

获取时间:2021年06月26日09时00分到2021年06月30日16时00分.

获取方式:委派授权代表提供如下资料:1.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公章.2.法定代表人直接获取征集文件的应提供法定代表人证明书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委托授权人获取征集文件的应提供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及被委托人身份证3.资质证书复印件加盖公章获取征集文件.本次征集文件收取工本费人/民/币500元/本.售后不退. 

注:①获取征集文件时提供的资料应与应征文件中的资格证明文件一致.如有不同.以应征文件为准.②应征单位提供的一切资料均应以中文为准.如果因为语言误差造成的损失由应征单位负责. 

五、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2021年07月19日09时30分. 

六、开标时间:2021年07月19日09时30分.

图片


为服务临港新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健康服务和医疗保障需求,努力打造与临港新片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生活需求相配套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新城医疗卫生资源规划配置的方案》《临港新片区高质量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制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详情↓




总  体  要  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按照临港新片区国际医疗服务集聚区的工作目标和长三角城市群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总体定位,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推进健康事业整合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对标一流,促进改革发展。聚焦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把开拓创新作为引领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推进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科研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通过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健康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疗机构和企业,促进健康领域蓬勃发展。


2.坚持软硬并举,促进机制创新。根据临港新片区人口分布、产业规划和布局等特点,统筹分步布局各类卫生健康服务设施,优化增量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提升存量资源质量。注重人才内涵提升,加快高端、紧缺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对外开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3.坚持多元供给,促进市场导向。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在坚持公立医院在基本医疗服务主导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医疗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社会办医疗机构预留发展空间,促进健康领域共建共享。


4.坚持产城融合,促进协同发展。围绕“研发+制造+服务”布局构建完善的大健康产业链,加强健康产业上下游企业的联系及不同企业关键技术环节的关联。加强临港生命蓝湾科技产业园与其他生物医药特色园区协同配合,形成产业生态集群闭环和耦合效应。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单位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设成与临港新片区定位相匹配的国际医疗服务集聚区,与临港新片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生活需求相配套的高品质健康生活引领区。力争卫生健康服务资源更加集聚,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卫生健康服务环境更加优化,产学研更加融合,卫生健康产业能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具体表现为:


——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适度超前、分步推进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初步建成符合新片区阶段特点、智慧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体系,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医防融合、平战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建成适宜、综合、连续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


——优质的健康服务资源。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市级医疗机构,做实做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以海派中医为重点,打造中医健康旅游国际品牌。积极引入高水平国际医疗资源,增加差异化、特色化医疗服务供给。


——开放的健康服务制度。对标高水平经贸规则,形成新一轮的政策制度供给,争取医疗领域更大开放力度,探索医疗服务新模式。推进健康联合体建设,构建市级优质资源下沉基层的平台载体。


——融合的健康服务产业。大力发展医学科技,打造高水平临床医学中心,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构建智慧化健康服务体系,打造数字健康城区新模式。推动建立产学研医对接平台,促进高水平临床研究发展。



主   要   任   务





(一)坚持平战结合,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1.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网络。依托城市运行“一网通管”平台,结合临港新片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实时、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完善区域内部门联动、合理布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应急网络,实现态势全面感知、资源统筹调度、信息统一发布、指令实时下达、组织协同联动、趋势智能预判等功能。


2.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医防融合的疾病综合防治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建设临港公共卫生中心,涵盖传染病防控、慢性病防控、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口腔防治、眼病防治等各类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浦东新区神经精神卫生中心建设,设置床位1300张。增设万祥医疗急救分站,完善区域内院前急救体系网络布点。结合六院临港院区改扩建,同步建设一等民防医疗工程及直升机停机坪,完善“平战一体化”功能布局,提升战时和紧急救治能力。每新增10万人口同步新增1个社区精神心理健康服务点,推进血站服务体系与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相适应,在人口密集区域至少建设1个标准化爱心献血屋。


3.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救治能力。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支持六院临港院区加强感(传)染科的硬件设施投入和人力资源配置,加快推动标准化发热门诊建设,支持PCR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升大规模病毒核酸检测应急反应能力,强化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应急救治能力,成为区域性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结合社区医疗机构规划建设,加强发热门诊、发热哨点诊室等建设,完善发热筛查诊疗功能。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救治能力储备,建立应急救治制度,完善应急状态下区域联动、动员响应、人员调集、医疗救治费用保障等机制。


4.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社会治理水平。实施依法防控、联防联控、群防防控,构筑个人防护、主动检测、哨点监测、流调追踪、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严密防控链,利用大数据分区域分等级评估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实施分级分类防控。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完善爱国卫生群防群控模式,开展不同风险情景的公共卫生应急演练,广泛动员公众参与,推动专业防控和群众参与有机结合。完善大型公共设施转换为应急救治设施的预案,强化应急物资储备。


(二)坚持高点站位,优化完善医疗卫生资源布局

5.打造高能级医学中心加快推进六院临港院区改扩建,新建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包括医疗科研综合楼及二期病房综合楼建设,新增床位600张。进一步强化六院临港院区综合性医疗服务定位,健全科室设置,重点打造急诊急救、妇儿等学科,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救治中心等5大医学中心,探索发展泌尿修复与重建、血液内科MDS诊治、睡眠医学、肘关节功能重建等4个特色学科,全力打造成为区域性疑难病症诊治中心。支持医院探索特色专科领域的国际国内前沿技术,积极推广临床专科适宜技术。


6.加快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按照独立大城市和不低于全市平均的标准,适度超前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为依据,每30-50万人口配置1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完善医疗服务网络。在先进智造片区建设浦东医院临港院区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设置床位700张,达到三级医院管理运行水平。在滴水湖核心片区引入市级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新建1家中医医院,设置床位500-700张,达到三级中医医院管理运行水平。支持区域性医疗中心重点提升妇幼等紧缺性专科服务能力,发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等功能。


7.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根据《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与建设指导标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足居民15分钟就近就医需求。大力推进申港、万祥、书院、四团平安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迁建项目。做强基层诊疗功能,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人群健康管理能力,强化中医在慢性病诊治预防等方面的应用。推动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成为社区医院,适当扩大床位规模,在提供全科诊疗服务基础上,因地制宜提供内、外、妇、儿等专科服务,重点打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健康管理与护理三大功能,加强人员和设施配备。


8.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推进中医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实现各类别医疗机构中医科室设置全覆盖、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形成网络齐全、功能完备的新片区中医药服务体系。新建一所中医医院,加强六院临港院区和新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标准化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医医疗机构并鼓励连锁经营。


(三)坚持高效优质,提供高品质医疗卫生服务

9.构建紧密型健康联合体。依托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市级医疗资源优势,积极推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新片区紧密型健康联合体(市六医院、泥城、万祥、书院、芦潮港、申港(在建)、平安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市六—临港”紧密型健康联合体)运行。整合联合体内资源配置,推动联合体内人、财、物、信息等优化重组、集约使用,统一疾病诊治规范标准,推进联合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教学等一体化管理。支持推进联合体内医务人员多点执业,构建市级优质资源下沉基层的平台载体,提升基层诊疗水平,促进“市六—临港”紧密型健康联合体逐步建设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方便、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10.打造高标准家庭医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打造家庭医生多元服务模式。做实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居民健康档案。提供健康体检、营养指导、健康咨询、职业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务。鼓励引入市场资源,在中央商务区、顶尖科学家社区等重点区域,引入高品质、个性化的全科诊所,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全科医疗服务。加快全科医生配备和引入力度,到2025年每千人全科医生数达到0.45人,探索更为灵活的收入支配方式和薪酬分配制度,激发医务人员活力。


11.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完善医疗卫生、康复、养老等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康复、养老和医疗卫生机构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推进医疗卫生、康复和照护服务衔接。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邻近设置或整合设置,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卫生所、医务室等内设医疗机构。推广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模式,加强社区居家康复护理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服务机构。


12.推进智慧医疗服务发展。支持医疗机构、企业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智慧医疗。支持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疗,完善移动诊疗系统和远程医疗体系,推动互联网医院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加快智慧医院建设,完善以患者为中心、全流程闭环的智慧化医疗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联网”发展,开展面向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健康管理、健康照护、药品配送等智能化服务。推进形态多种、功能多样的智慧健康驿站建设,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关口前移。


(四)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特色医疗服务发展

13.引入高水平国际医疗资源。根据国际医疗服务集聚区建设目标,发展引入一批国际化妇产科、儿科、心理健康等特色专科医院和诊所,培养引进一批具备国际化教育背景、专科技术能力一流的医学人才,增加差异化、特色化医疗服务供给,推动国内国际健康服务市场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探索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品牌、管理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在保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激发优质医疗资源的活力。


14.探索医疗领域更大力度开放。扩大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开放,探索加强与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合作,推进国外已批准上市的药物、医疗器械等争取在临港新片区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先行使用。探索社会办医疗机构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实施备案管理,积极支持区域内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成为医学院校教学基地和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15.发展国际化医疗服务。支持发展高品质的国际医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国际医疗部,推进医疗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推动区域内各类医疗机构与国际商业医疗保险机构深度合作对接,按国际通行标准提供一流的商业医保服务。以海派中医为重点,建设中医国际医疗和康复中心,打造中医健康旅游国际品牌,探索医疗服务新模式。积极培育与国际接轨的家庭医生服务市场,扩大高品质家庭医生服务供给,满足多层次家庭健康服务需求。支持医疗机构引进国际化知名医疗团队,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探索建立国际病例会诊平台和病理诊断平台,推动医疗服务向国际化水平迈进。


16.支持高水平社会办医发展。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政策落地,为社会办医预留规划发展空间,引导发展高水平专科医疗机构,逐步提高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规模比例。鼓励医务人员在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疗机构之间多点执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专科医院,重点发展康复、中西医结合、肿瘤、健康体检等专科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形成互补发展。大力发展病理诊断、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消毒供应等专业技术服务。发展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机构,结合“云健康”管理技术提供疾病筛查、保健指导、健康干预、慢病管理、心理健康等服务。


(五)坚持产城融合,提升医学科技创新能力

17.推动高水平临床研究发展。支持医疗机构加大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力度,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建立“临床诊疗-临床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一体化机制和服务平台,结合顶尖科学家社区等科创资源,参与全球医学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和本市重大疑难疾病的临床研究和诊疗平台。支持六院临港院区建设市级医院专病数据库,率先建立新片区范围内标准规范统一的专病临床研究数据库,全面对标接轨国际临床研究标准和规范,吸引培育一批高层次临床研究与转化人才,推出一批国际一流的临床研究转化成果。


18.提升生物医药成果转化能力。支持医疗机构设立科研成果转化部门,鼓励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技术转移服务。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和人才市场为纽带,以资源开发共享为手段,鼓励区域内医疗机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行业组织、重点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合作,建立产学研医对接平台,引入国际一流的知识产权、投融资等第三方专业服务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打通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建设一批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医研企”协同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团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六)坚持人才兴业,加快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发展

19.加强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关于引进和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实施办法(试行)》,不断提升优化卫生人才队伍的规模与结构,着力打造一批结构合理、梯队发展、技术精湛、优势互补的卫生人才队伍。支持医疗机构大力培养和集聚高端医学人才,重点引进一批医学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并加快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公共卫生人才、国际化卫生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双语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针对人才落户、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优化人才落户及居住证加分政策。对国外优秀专家及人才在出入境上提供更为便利的管理和服务,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


20.加快各类紧缺卫生人才储备。推进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提质扩容,做好公共卫生人才储备,到2025年每万人口疾控人员数达到1人以上,每万人口卫生监督员数达到0.75人以上。结合中医医院建设,以中西医结合、中药、中医康复等为重点,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每千人口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达到0.6人以上。支持医疗机构加快补短板,强化全科、精神科、病理、护理、康复、临床药师等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层卫生人才扶持机制,充实和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


(七)坚持大健康理念,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21.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广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引导群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深入推进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重点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广泛宣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科普知识,开展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加强健康教育能力建设,支持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推广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以青少年为重点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努力减少新增吸烟人口。


22.完善健康科普体系。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医疗机构建设健康科普基地,充分发挥医务人员、教师、科学家、学术团体和媒体等在健康科普中的作用,提高市民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实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推进市民自我健康管理小组建设。


23.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继承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推动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巩固提升国家卫生镇创建成果,推进社区、企业、单位、学校、家庭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营造健康环境、培育健康人群,提高全社会健康管理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广健康影响评估应用,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


24.提高家庭发展能力。鼓励按政策生育,倡导适龄婚育、优生优育,深入推进母婴设施建设,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机制。实施“健康家庭-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加强政策宣传、生育指导和优生优育科学知识普及。


威客码头 征集论坛
0
  • 论坛精华
  • 顶尖文案
  • 经典设计
  • 综合荟萃
  • 资讯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