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征集信息 > 歌词曲 歌词 歌曲 曲谱 歌谣 音乐征集
宁波外国语学校建校30周年歌曲谱曲征集公告
信息发布:征集码头网    点击次数:9850     更新时间:2021-05-12    截止日期:2021-05-20
  三十载春风化雨,润人无声,铸就了立德树人的宁外精神;三十载砥砺前行,笃学敏行,打磨成现今成熟的姿态;宁外,巍巍学府,高山仰止,孕育了桃李满天下,叩响着新时代教育的最强音。在发布学校校歌征集令后,我校王新中老师(笔名祁连山)有感于宁外文化与精神,作《濯缨》一词,与诸位共品妙词雅句,同时望能觅得一知音谱曲,为作品注入另一缕“魂魄”,真诚期待您的“佳音”。

  《濯缨》

  作者:祁连山

  歌词分起承转合四部分,即旁白、上阙、下阙、合阙。在承转部分中又有自己的起承转合。

  引白:Clear water cleans my hat,

  and muddy water clears my feet.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上阙:北斗望京惹寂寥,青林问渡雨潇潇。

  隐学岭上谁踏雪,诗比远方更迢迢。

  下阙:兰舟翘翘鹅儿闹,小荷尖尖写昏晓。

  piano中我寻梅,蟾宫折桂正年少。

  合阙:明朝仗剑去,云帆沧海舒长啸。

  何处锦衣归,寸草丹心报春晖。

  濯缨任逍遥,春正好,人未老。

  Spring is where the heart is,

  and it remains glee and free.

  征集时间

  即日起截至5月20日

  参与方式

  在征集活动时间内,将作品发送至邮箱:ningwai1991@163.com,文件命名格式为:“曲谱征集+真实姓名+手机号码”。

  歌词创作说明

  此歌名及引白源于《孟子注疏》卷七上〈离娄章句上〉。濯缨,意思是洗濯冠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很契合宁外气质。通过对"沧浪之水"的比兴引领入承。上阙七言古绝说明宁外四迁校址的沧桑史,以及一脉相承于国家级高中效实中学自由大气之校风与辉煌灿烂之底蕴混同造就的卓越感。下阙为转,体现宁外现校园风貌,用遍布园中的兰荷桂梅构成的意象来反映四季芬芳的校园和可爱好学的学子。合阙为合,是一首对联及强调语,抒发母校与莘莘学子相互的真挚情怀。

  祁连山老师摄影作品

  整首歌词多有一语双关,需要字面与背景的双重解读,因此,了解宁外的历史地理人文典故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精神内涵,有必要创作介绍。“北斗望京惹寂寥,青林问渡雨潇潇。隐学岭上谁踏雪,诗比远方更迢迢。”1991年宁外创办于效实中学,初址于北斗河畔望京路,1999年随效实中学迁至白杨街,2005年独立迁至育才路姚江青林湾,2009年三迁至东钱湖畔隐学岭,至今历三十年。现址隐学岭依山傍水,座北朝南,前照后靠,风景优美。校内有两湖鸣泉珠串,曰濯缨曰浩汇,湖中兰舟漾翠鹅儿呼晴,汀边芙蕖擎月蒹葭扶风。秀色自梅疏桂浓兰幽竹雅,古意于亭榭追云廊桥卧波,甚是求学福地修心洞天。

  祁连山老师摄影作品

  “北斗望京惹寂寥”,宁外人不会忘记望京白杨时期的辉煌,像北斗般地被群星环拱,像武林高手寂寞于无敌而笑傲寂寥,或许另有深意。然而突走青林湾再走东钱湖永远是宁外人心中的伤痛与迷惘。隔江相望的是宁波姚江青林古渡,京杭运河东延于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青林问渡雨潇潇”就有了别样的色彩。“隐学岭上谁踏雪,诗比远方更迢迢”是宁外再次外迁的艰难写照,它是希望与失望的多重深层叠加,我们面对的是诗与远方还是苟且?隐学岭是很贴切的,它不光有诗情画意的名字,更有诗情画意的山水。我们也应该诗情画意,朝雨忆“青林问渡”,暮雪践“隐学寻踪”,多么美好?寻找“诗更远方”!整个上阙,用“北斗望京”、“青林问渡”、“隐学踏雪”、“诗更远方”形成回环。

  祁连山老师摄影作品

  下阕用“兰荷梅桂”展开环构。在中国传统名花中,尤其是兰荷菊(桂)梅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孔子之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敦颐之莲出污泥而不染,渊明之菊采之东篱下而悠然见南山,清照之桂自是花中第一流,陆游之梅零落成泥而香如故。它们象征着高尚风雅纯洁自由,也象征着宁外与宁外人卓尔不群的精神风貌。“兰舟翘翘鹅儿闹,小荷尖尖写昏晓。piano中我寻梅,蟾宫折桂正年少。”“兰舟翘翘鹅儿闹”借兰喻春,通过拟人手法象征宁外学生子朝气蓬勃活泼可爱。“小荷尖尖写昏晓”是夏,化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名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荷尖尖,丹笔朝天,畅写昏晓,尽显风流,象征宁外学子才华横溢未来可期。第三句中之“piano”意为“钢琴”,特用于此,象征宁外中西兼修文理俱长美智并举之非功利性育人理念,翠如濯缨一湖碧水,是当今教育界的一股清流。同时也反映了宁外日常学习生活场景:孩子们经常在课余弹奏钢琴,感知美寻找美创造美。“我寻梅”是冬天的景象,与上阕的“踏雪”相呼应成“踏雪寻梅”,是个诗化的意象和高尚的象征。“蟾宫折桂正年少”是秋,“蟾宫折桂”在古代指学子夺魁,此处象征宁外学子全面素质不凡才艺,走入社会必成翘楚,也反映了积极进取的校风。“鹅翘兰舟”、“荷写昏晓”、“琴抚梅韵”、“折桂蟾宫”形成下阙的起承转合。

  结尾合阙是一首对联及强调语:“明朝仗剑去,云帆沧海舒长啸。何处锦衣归,寸草丹心报春晖。濯缨任逍遥,春正好,人未老。”此处化用几个典故,一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母校期待学子走入社会后,行者无疆能者不止豪气干云勇攀高峰。下联化用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何处锦衣归,寸草丹心报春晖”,期待学子将来功于家国和毋忘母校。“濯缨任逍遥”,化用庄子的《逍遥游》,既回答何处归,更是对全曲的鲜明主题与豪迈风格进行升华,“人未老”来自中华名歌《难忘今宵》,其主题国人皆知,通过“春正好,人未老”把情绪推向高潮。

  祁连山老师摄影作品

  音律设计也强化全词的主诣。上下阙按古绝律,分别押平仄iao韵,上阙平声体现校史变迁的沧桑感,下阙仄声则体现宁外人知难而进奋发向上的豪迈感。合阙对联,节律端正,音韵铿锵,掷地有声,与全词意境相统一,增加整体的和谐性。

  作者简介

  祁连山,宁波外国语学校教师,躬耕隐学十几载,兴趣广泛,性格不羁。有翁同龢的对联为证:读书作文,我用我法;莳花种竹,吾爱吾庐。

  后记

  尽在不言:杜宇啼金桂。晓亭任雨为。乐天春正好,无处不芳菲。祁连山于4月15日隐学岭聆松庐。

威客码头 征集论坛
  • 论坛精华
  • 顶尖文案
  • 经典设计
  • 综合荟萃
  • 资讯聚焦



征集推荐 进入征集大全
截止提醒 进入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