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IP形象
由你来决定
东华理工大学
巍巍学府,薪火相传
核地基因,数智未来
为助力学校品牌传播与数字化转型
在学校即将迎来
七十周年华诞的历史性时刻
我们向您发出炽热的创作邀约——
为东华理工大学设计智能IP形象!
No
-Number-
01
部分高校示例
您笔下的形象
将成为连接东华理工人情感的
精神坐标
成为镌刻在公共设施、宣传资料、证件文件或AI虚拟馆员等的文化印记
更将化身于国际交流、校园庆典中
成为传递校园文化的生动载体
快来尽情发挥您的想象力
踊跃参与吧!
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2025年4月27日
活动对象
全体师生、校友
主办部门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图书馆
No
-Number-
02
作品要求
1.设计稿需将学校的核军工文化特色与AI智能科技深度融合,以科技化视觉语言诠释“敦本务实崇义奉公”校训的精神内核,在符号化表达中赋予深层象征内涵,使整体设计既彰显前沿科技气质,又成为承载学校历史文脉与价值理念的视觉图腾,打造兼具辨识度与情感共鸣的智能IP形象。同时,作品名称应简洁响亮、朗朗上口。
2.智能IP形象可以实现多场景延展,通过不同形态适配不同场景(如教育教学、招生宣传、图书服务、校庆活动、校园生活等),适合在网络媒体、平面媒体、文创产品、印刷品、视频展播、宣传资料等载体中推广运用。获奖作品将优先用于70周年校庆系列宣传,并开发为数字藏品。
3.设计稿不得侵犯他人的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任何权利,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参赛作品未以任何形式发表过,也未以任何方式为公众所知,如涉及抄袭、借用等侵权行为均由作者本人承担责任。
No
-Number-
03
参赛要求
1.个人或团队均可参加,团队成员不超过3人。创作形式以及使用软件形式不限。
2.须提供电子版(分辨率不低于600*600DPI,设计源文件CDR格式、Al格式或PSD格式,需保留分层文件;同时提供JPG格式分辨率≥300dpi,文件≥5M),提供三视图(正面/侧面/背面)及动态示意(如表情包、动作帧)。每个形态需明确对应场景,并设计与场景匹配的道具、动作及服装。
3.《东华理工大学智能IP形象设计大赛报名表》(附件1)和设计稿放入同一文件夹,压缩命名为“智能IP形象设计+学院(部门)+姓名”,于截止时间前发送至邮箱:3149058951 qq.com。
4.最终被选定入围的设计作品,其著作权和使用权归东华理工大学所有,作品不得另投他处。学校有权对该作品进行任何形式的使用、开发、修改、授权、许可或保护等活动,作者不得自行使用或转让给第三方使用。
评选流程
1.作品初选:在征集结束后,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组织工作人员对作品进行初评。
2.网络投票:入围作品推送至学校微信公众号,并从中选出投票数量前15名的作品。
3.专家评审:学校成立专家评审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专家对入选作品进行评选(占70%),结合网络投票情况(占30%),评选出最终获奖作品。
奖项和奖励
1.入选作品设置以下奖项:
一等奖1名
颁发获奖证书
并奖励华为手表
HUAWEI WATCH 4(幻月黑)一只
IP形象定制玩偶一个
二等奖1名
颁发获奖证书
并奖励小米智能手表
Xiaomi Watch S4一只
IP形象定制玩偶一个
三等奖1名
颁发获奖证书
并奖励小米耳机
Redmi Buds 6S一副
IP形象定制玩偶一个
优秀奖7名
颁发获奖证书
并奖励IP形象定制玩偶一个
2.活动参与者可以提交多个作品,但奖项奖励不可兼得,以最高奖励为准。
其他事项
1.提交征集作品者视为已充分理解并接受本通知各项条款的规定。
2.所有收到的投稿作品一概不予退还,应征者应自留底稿。
3.使用AI工具创作需注明具体平台,并保证来源合法。
4.所有入围作品的知识产权和使用权均归东华理工大学所有。学校可酌情加以修改或组合完善,产生最终推广使用的东华理工大学智能IP形象。
5.终评结果公示3个工作日,接受原创性质疑。
6.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对包括本规则在内的本次征集活动的所有文件保留最终解释权。
No
-Number-
04
学校简介
东华理工大学简介
东华理工大学网址:
https://www.ecut.edu.cn/7563/list.htm
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简称东华理工,创办于1956年,是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等学府,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自然资源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具有地学、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教、艺兼备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111计划”入选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国家新工科和新文科项目入选高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国人民海军士官选拔培训基地、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牢记服务国防军工的使命担当,为服务国家原子能事业发展而三迁校址、七易校名,坚持“为核成立、因核成名、以核成势”的发展思路,高擎“核学”“地学”两杆大旗,加速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国家国防军工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近27万名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政府部门领导、商界精英、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为我国核大国地位的确立、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地学人才摇篮”和“世界原子能事业的宝贵财富”。
学校现有南昌、抚州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3800余亩。设有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测绘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北斗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软件学院、理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文法与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院、国防教育学院、国防科技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0余个教学单位。
学校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9个本科专业(其中61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具有来华留学生招收资格。拥有国家国防特色学科5个,“十四五”江西省一流学科3个,化学、工程学、地球科学、环境与生态学、材料科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本科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2个专业被遴选为江西省高校星级专业,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
学校现有教职工2236人,其中专任教师1723人,高级职称人员714人(正高210人、副高504人),具有博士学位964人,博士生导师129人,硕士生导师870余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国家级人才38人次,省级人才197人次。同时,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总统顾问等20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学校持续打造“先进人物群雕”引领师德师风,涌现了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为代表的先进典型,以及“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先进集体。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3万余人。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新工科和新文科项目、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名师等高水平教学资源和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拥有省级本科高水平教学团队20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获批硕士、本科层次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领域(专业)10个。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3项。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际国内各类赛事中,争金夺银,成绩斐然,相继涌现了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百米冠军、国际原子能机构居里夫人奖学金获得者等一大批优秀学子。学校被授予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等荣誉,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国家级“科技小院”、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创新创业学院。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年科研总经费达3.4亿元,稳居全省前列。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际(地区)科技合作重点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与二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0余项。
经过68年的发展积淀,学校构建起以核学科为特色、以地学为优势的学科专业群,建成了覆盖核燃料循环前端和后端的“全链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拥有“铀资源探采与核遥感”全国重点实验室、我国首个“核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首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东华加速器中子源”科学装置、“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创新研究中心、“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在内的30余个国家及省部级高水平科研平台;拥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南非、巴西、爱尔兰、波兰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在校际交流、师生与协同科研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获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202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本硕博多层次的完整国际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接受外籍博士后进站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学校先后加入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中爱中外合作办学(中方高校)联盟、中国(江西)—泰国高校联盟等联盟,2024年获批成为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成员高校。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金砖国家”创新行动计划,承办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孔子学院,开展对柬埔寨、纳米比亚等国科技援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境外转化,与俄罗斯联邦卫生部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并成立“质谱科学与仪器俄罗斯研发中心”,获批江西省首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先后有3位外国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学校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是IAEA“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协作中心”与“铀资源勘查开发实践中心”的成员单位,承担机构的技术合作项目、国际会议及人才培养任务,为世界和平利用核能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校是花园式校园,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江西省园林化单位”“江西省文明校园”,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与就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多次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以上数据截至2024年10月)
你的设计将成为东华理工大学的
“数字代言人”
陪伴一代又一代东华理工人
奔赴星辰大海!
我们期待您用创意之光
赋予ta从图纸跃入现实的生命力
成为校园文化的永恒符号!
在七十载薪火中闪耀
在未来征途上生长!
附件1:东华理工大学智能IP形象设计大赛报名表.doc
https://mp.weixin.qq.com/s/MJbYTVq1gaDGRh6WEApz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