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为弘扬中华茶文化,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华洲茶城、保定市茶文化学会联合保定市诗词协会楹联诗钟分会、市诗协莲池区分会、市诗协女子工委共同举办首届“华洲茶城杯”诗词楹联大赛。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茶联、茶诗的创作与展示,展现茶文化的传统底蕴和丰富内涵,提升公众对茶文化的认知与影响。
二、征稿主题
1、作品围绕茶文化及华洲茶城两大主题展开,内容健康向上,体现茶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内容附后)。
2.作品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构思精巧,意境高雅古朴,注重思想深度和文学性,引用典故请注明出处,注明题材来源。
三、征稿对象
全国范围内的茶文化爱好者,诗词、楹联创作者、爱好者。
四、征稿要求
1、每人每项楹联、诗词作品各不超过3首(包括3首)。两项可同时参加,不接受其他文体。
2、作品须按格律,新旧声韵均可,但同一作品中不得混用(新韵、通韵应标注);稿件后请注明真实姓名、身份证号、详细地址、邮政编码、电话等,内容须真实可靠。
3、参赛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未曾在任何网络和纸质媒体发表过)。
4、参赛者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独立完成创作,不得抄袭、剽窃、套改他人作品。因侵权造成的任何不良后果,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法律责任并取消其参赛资格。
五、征稿时间及方式
1、征稿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4月10日晚上10点止。
2、征稿方式:采用电子邮箱投稿方式,不接受纸质版投稿。投稿电子邮件:908094198@qq.com。
六、奖项设置(分设诗词组和楹联组)
一等奖:各一名奖品+荣誉证书+专集2本
二等奖:各二名奖品+荣誉证书+专集2本
三等奖:各五名奖品+荣誉证书+专集2本
优秀奖:各20名荣誉证书+专集2本
入围奖:若干名专集1本
注:参赛选手参加诗词、楹联只可获得一二三等奖项中的一种奖项,取本人最高奖项。。
七、活动规则
1、依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全部稿件采用隐名编号的方法,请著名专家评委进行初评、总评、终评。评审结果实行网上公示。
2、除按规定支付的奖品、证书和活动专集外(专集拟线装书形式结集),结集出版、广告宣传、刻碑展示时,不再另付报酬。
3、作品展示:获奖作品除结集出版外,将在2025年4月18日—21日的作品展中展出,并通过主办方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线上展示。
4、评委会对此次赛事有最终解释权。
八、评委会组成
主任:高天民夏海涛
副主任:张闻江王明侠王静童歌安炜
评委名单略:楹联5人诗词5人,成员:收稿:(2人)
九、主办单位
指导:保定市诗词协会
主办:保定市诗词协会楹联诗钟分会
保定市诗词协会莲池区分会
保定市诗词协会女子工委
保定市茶文化学会
承办:华洲茶城
赞助:待定
附件1:华洲茶城简介
附件2:中国茶文化千年流变
2025年3月15日
华洲茶城介绍
华洲茶城是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题,极具明清江南古商业街韵味的大型文化商业综合体,是华北地区极具特色的大型茗茶批发零售市场,经营范围涵盖了国内六大茶类及世界各地的名茶,以及茶具、茶叶包装、茶点、紫砂、文玩、字画、玉器、茶家具等。整体占地约30亩,2009年起开始筹划和修缮、整修原有建筑物,建筑面积1万2千多平方米,建筑主体为徽派建筑,华洲茶城由三条古式老街、100多个商铺、2个广场及卢仝文化园组成。
华洲茶城卢仝文化园包括华洲戏楼、华洲国际艺术馆,释然亭、悟道池等供各种文化交流、书画展览、会议讲座及文艺表演等活动。华洲茶城倾力打造文化综合体,精心树立企业品牌,以彰显历史之韵,传承文化之魂为己任,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古城品味、丰富百姓生活,而不断创新发展。
华洲茶城书画古街呈东西走向,全长约200米。走近书画古街,迎面便是一个古式牌楼,上书“书画古街”,徽派建筑的街道环境整洁,书画古街两旁举办书画营销、艺术名家工作室一家连着一家。书画古街经营的书画大多是本市及中国画坛中有一定知名度画家的作品,
2013年被保定市列为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4年华洲京剧社入驻华洲茶城。
2016年多家市级非遗项目入驻。
2024年河北省首家茶文化博物馆入驻华洲茶城。
中国茶文化千年流变
中国茶文化发轫于神农氏的传说,《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古称“荼”)自此进入华夏文明视野。西周时期,《礼记》记载祭祀“掌荼”之礼,茶叶作为沟通天地的祭品登上庙堂;汉代王褒《僮约》中“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的条款,印证巴蜀地区已形成茶叶交易与饮茶习俗。三国时期,吴主孙皓以“密赐茶荈以代酒”体恤不善饮酒的韦曜,不仅开“以茶代酒”先河,更暗含茶饮礼仪的雏形。
唐风煮雪:茶道体系的奠基
唐代茶文化迎来第一次系统性勃兴。茶圣陆羽隐居苕溪,历时二十六年撰成《茶经》,首次从“茶之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十方面构建茶学体系。书中详述“蒸青制饼”工艺:采茶需“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制成团茶后,以银制茶碾研末,按陆羽推崇的“三沸法”煎煮——初沸加盐,二沸舀水备用并投茶末,三沸将水回倾入釜,其沫饽“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僖宗御用茶具,包括鎏金鸿雁纹银茶槽、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佐证唐人“金银为器,美器衬茶”的奢华风韵。
茶事更与禅宗深度融合。赵州禅师“吃茶去”的机锋公案,让茶成为顿悟的媒介;皎然“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的诗句,道出茶与诗境的交融。长安城辅兴坊茶肆林立,文人举办“茶宴”以茶会友,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称“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茶文化自此从庙堂走入江湖。
宋韵点云:极致风雅的艺术升华
宋代茶文化在技艺与美学上登峰造极。北苑御茶园创制“龙团凤饼”,欧阳修惊叹“其品之精,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蔡襄《茶录》规范点茶法:将茶饼“以钤箝之,微火炙干”,用玉杵臼捣碎过罗,“茶色贵白”故“青白胜黄白”。宋徽宗《大观茶论》详述“七汤点茶法”:注汤如“疏星皎月”,击拂需“手轻筅重,指绕腕旋”,直至沫饽“结浚霭,结凝雪”,以“咬盏持久、色泽鲜白”为佳。
斗茶之风盛行朝野,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描绘“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的激烈场景。建窑兔毫盏因釉色玄黑衬茶沫如雪,成为斗茶神器,宋徽宗赞其“玉毫条达者为上”。文人更创“分茶”绝技,以茶匙蘸水在沫饽上勾画,杨万里称其“怪怪奇奇真善幻”,陆游“晴窗细乳戏分茶”则将此艺推为雅趣。茶事渗透宋人生活:李清照“赌书泼茶”显夫妇琴瑟,苏轼“且将新火试新茶”抒旷达襟怀,宋画《文会图》中茶席与琴棋书画共构士大夫精神宇宙。
明清瀹茗:返璞归真的生活美学
明代朱元璋“罢造龙团,惟采芽茶”的政令,推动炒青散茶全面取代团饼。田艺蘅《煮泉小品》主张“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对应白茶、黄茶等新工艺诞生。紫砂壶因“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成为茶器主流,时大彬改制小壶“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供春、陈鸣远等匠人更将壶艺推至“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境界。张源《茶录》总结泡茶要诀:“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技法之精至今沿用。
清代茶馆文化蔚然成风,京城“老舍茶馆”内可听京韵大鼓,苏州“吴苑深处”茶馆评弹袅袅,广州“二厘馆”早茶“一盅两件”融入市井烟火。文人雅士追求茶境合一:张岱夜访闵汶水辨泉,叹“岂周老怪乎?不慕而强之饮,何也?”;袁枚游武夷得岩茶真味,称“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徐徐咀嚼而体贴之”;《红楼梦》栊翠庵妙玉以梅花雪水烹茶,展明清茶事“精、清、净、雅”的极致追求。茶更渗入礼俗肌理:下聘“三茶六礼”象征婚姻信诺,官场“端茶送客”暗藏机锋,边疆茶马互市则成民族融合纽带。
从神农解毒的传说到陆羽立典,从宋徽宗七汤点到明清瀹泡,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嬗变,始终贯穿着“精行俭德”的修身之道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这片东方树叶,承载着礼仪、艺术、商贸与信仰,在世界文明的杯盏中,依然升腾着永恒的温度与诗意。
https://mp.weixin.qq.com/s/sA1IBo-epf-JN3TpNL4z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