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宁波弥勒博物馆主办的
“宁波弥勒博物馆LOGO全球征集”活动
网络投票环节将于5月1日正式开启!
为进一步增强宁波弥勒博物馆文化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提升公众辨识度和社会认知度,宁波弥勒博物馆于2025年4月1日开展LOGO征集活动,得到了广大专业创作者、设计爱好者的大力支持,截至4月30日,我馆共收到182家单位(个人)提交的248份有效的LOGO设计方案。感谢大家踊跃投稿!
经过评审组初评筛选后,选出20份进行网络投票,现诚邀您参与本次活动,选出您最喜爱的作品。
投票时间
投票时间:自5月1日17:00开始,截止至5月5日晚23时59分。
温馨提醒:每个微信用户可投1票,可选多件作品。
投票专区
作品介绍
本次进入投票环节的作品如下: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号作品
设计说明:
标志设计融合建筑经卷形式、弥勒形象、梯田概念和祥云元素,以现代设计手法进行展现,体现佛学文化厚重与传承,经卷形态象征历史沉淀,弥勒姿态蕴含包容与慈悲,梯田象征弥勒进步的思想,祥云增添动感寓意吉祥。以简洁的设计手法,呼应博物馆建筑理念。采用古铜色赋予圣洁气质,象征慈悲与稳重,智慧与光明的象征,整体设计表现了博物馆理念与精神。
2号作品
设计说明:
1、本标志设计以潘公凯“古今交融,简约蕴佛”的建筑理念为核心,巧妙提炼建筑局部特征,整体形态既似“飞来的经书”,又仿若“层层梯田”,呼应建筑独特的空间结构韵律,以具象化的视觉符号诠释设计理念。
2、标志轮廓暗合“心”字形态,将建筑设计中的“福田”概念升华为“福田心耕”的佛学哲思,同时融入“大肚开心”的弥勒文化意境,赋予标志深厚的精神内核。
3、整体设计以简洁大气的视觉语言,既精准捕捉建筑形态特征,又巧妙承载佛学文化寓意,达成形与意的完美统一。在色彩运用上,以灰色为主色调,既映射建筑纯净的白色外观,又彰显出现代美学的高级质感,使标志在视觉上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
3号作品
设计说明:
标志结合建筑形状以佛教经卷为灵感,融合弥勒英文缩写“M”,形似祥云,象征吉祥慈悲。设计采用曲线造型,古铜系色调古朴沉稳体现佛教文化底蕴,传承博物馆的弥勒精神。
4号作品
设计说明:
宁波弥勒博物馆logo由弥勒首字母ML融合博物馆建筑外观曲线设计而成,弥勒博物馆建筑艺术极高,但转化为平面则过于繁杂,不便识别,因此萃取其建筑外形曲线以及立面特征,融合弥勒首字母ML创作此标志标志如丝带,如山峦,如云卷云舒,如舒展的经卷,如唱诵古今的诗篇。
宁波弥勒博物馆logo创意新颖,舒展大气,简约蕴佛,既体现弥勒博物馆的文化特色又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创意辨识度、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具有国际视野,便于海内外广泛传播。
5号作品
设计说明:
标志创意围绕建筑设计“古今交融,简约蕴佛”的设计理念,以简洁的线条体现建筑设计理念和外型,7层建筑,7条横线,七级浮屠。线条从底部的动感上升到平静,如学佛修行层层而进。
6号作品
设计说明:
该标志设计以博物馆建筑轮廓、以佛学经卷为形式、去整合构成佛教慈悲“心”字图形。以现代简约线条传递佛教“大慈悲心”文化。标志以抽象形态隐喻弥勒佛包容胸怀的文化寓意,经卷波纹暗含佛学智慧流转,心形留白传递慈悲寓意。整体设计彰显博物馆传播佛学智慧、践行大慈悲心的弥勒文化理念。
7号作品
设计说明:
标志创意以“古今交融,简约蕴佛”为设计理念,以简洁现代的概括表现,重点突出博物馆层叠建筑外形特征和“经书”设计理念。标志采用温暖的橙色为主色调,结合书法和几何图形,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整体设计展现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和弥勒的精神内涵。
8号作品
设计说明:
以博物馆建筑轮廓为灵感,线条化作灵动诗行,以简练之姿蕴含无尽张力,精准勾勒出一方文化胜境。其层叠递进的形态又恰似古籍经卷渐次铺展,暗合宁波“书藏古今”的城市精神,既沉淀着典籍千年的智慧结晶,又彰显着港城吞吐古今的文化襟怀。
Logo造型暗藏弥勒卧佛法相,以形写神,视觉上传达了“远看是佛,近观文化”的禅宗意境。勾勒出卧佛姿态舒展,面带微笑,传递出弥勒佛“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欢喜精神,体会“放下自在”的大智慧。
Logo中取弥勒首字母M、L为形,化奉化山水为魂,进行抽象糅合。层叠的线条犹如奉化起伏的山峦和蜿蜒曲折的流水,灵动而富有韵律,与雪窦寺的钟灵毓秀相呼应,生动展现了“人间佛教”与当地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结。
9号作品
设计说明:
宁波弥勒博物馆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建筑设计融合梯田(福田)、经卷和一朵飘在山间祥云的白色建筑,标志创意为了体现这一亮点,巧妙采用正负形手法,正形为山,负形白色为建筑,不染色尘,如“卷卷经书天际来,翩如祥云落山隈。”标志又将建筑特征结合“心”字,寓意“幻成妙境无尘染,笑看福田心耕栽”整个标志设计简洁大方,赋予生动品牌故事,让参观者记忆深刻,有利文化传播。
10号作品
设计说明:
标志以心字图形为核心,象征弥勒慈悲心怀;建筑轮廓简洁勾勒,展现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黑色调庄重现代,增强辨识度。设计融合传统与现代,既体现博物馆文化特色,又传达包容与温暖,是弥勒文化精神的视觉诠释。
11号作品
设计说明:
这款logo以宁波弥勒博物馆“祥云”状的建筑外轮廊为创意基底,将弥勒大佛的经典形象与祥云的飘逸姿态进行精妙融合,形成“形神合一”的文化符号。整体轮廓以流畅的弧线勾勒出祥云的舒展形态,既呼应建筑外观的设计语言,又暗合弥勒文化中“吉祥圆满”的精神意象。天青色水墨笔触贯穿整体,既象征宁波依江傍海的典型江南地域特质,又赋予画面宁静深远的意境,恰似弥勒智慧如江海般深邃,如祥云般普照。祥云的棱角与弥勒身形的圆融相互映衬,暗合“刚柔并济”的东方哲学,而建筑外轮廓的几何线条与自然化的祥云、弥勒形象巧妙衔接,体现博物馆作为文化载体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交融。
整个logo以“云为形,佛为魂,建筑为体”,让祥云的飘逸、弥勒的包容、建筑的庄重在笔墨间浑然一体,既展现博物馆的空间特质,又凝练出弥勒文化“慈悲喜舍、和乐圆融”的精神内核,仿佛一尊“云中弥勒”踏云而来,以无形之姿承载千年智慧,引领观者从建筑的具象轮廓步入弥勒文化的精神殿堂,在虚实相生中感受“容天下、喜人间”的文化境界。
12号作品
设计说明:
此“宁波弥勒博物馆”LOGO秉持“古今交融、简约蕴佛”理念,设计独具匠心。图案以流畅线条勾勒巧妙融合多种元素。线条造型似弥勒的汉字“弥”,点明弥勒主题,强化文化标识性。其形态提炼自博物馆建筑外观的梯田式退台设计,融入梯田元素,展现地域特色与文化积淀。线条如舞动丝带,灵动飘逸,又似行云流水、吉祥云传递出祥和、灵动之感,寓意佛教文化的深远与灵动。这些线条相互交织缠绕,象征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体现“和合共生”理念,预示着弥勒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发展,整体设计简约大气,以现代艺术手法诠释深厚佛教文化内涵将建筑特色、文化寓意与艺术美感有机结合,展现宁波弥勒博物馆作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弥勒文化传承、推动多元文化融合的愿量,吸引人们探寻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13号作品
设计说明:
宁波弥勒博物馆标志(LOGO)由“与乐"两字组合构成博物馆外观造型。“与乐"为佛教用语,是弥勒文化的主旨核心,体现博物馆以弥勒文化为主题的文物收藏、修复保护、学术研究、展览展示、文创开发、研学活动。标志以简约、飘逸的线条勾勒出博物馆外形,融合了"古今交融、简约蕴佛"理念,展现博物馆依山傍水,如丝如云的建筑特色。标志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艺术感染力,便于海内外宣传推广。
14号作品
设计说明:
标志以莲花融入弥勒剪影与书卷元素为主体,象征慈悲、智慧与文化传承。对称构图体现和谐平衡。弥勒剪影结说法印,与莲花脉络自然交融,组成一个“合”字,传递“和合共生”的文化;书卷化祥云强化“佛光普照”寓意。设计将传统佛教智慧与现代美学结合,通过凝练符号展现博物馆的文化使命。
15号作品
设计说明:
此logo以博物馆建筑立面的基础元素设计,层层叠加从而既组合成了弥勒的形象,又组合成了一朵栩栩如生的莲花。
logo延续了博物馆主体建筑采用梯田式退台设计,“古今交融、简约佛”的理念:巧妙结合弥勒的整体形象,加强了博物馆的识别属性和独特性:层层错落叠加的曲线设计,体现了弥勒博物馆的收藏、保护、研究、展览、开发、研学等功能;logo色彩选取了符合“蕴佛”的特点,请和鲜明;标准字体设计具有规范化,适用于所有场合。
16号作品
设计说明:
1.标识设计延续了潘公凯先生建筑设计“古今交融、简约蕴佛”的理念,用简约抽象现代的视觉语言呈现出似梯田、似丝带、似水波、亦如祥云的视觉意象。
2.弥勒,又名未来佛,欢喜佛。与“宁波,来了就欢喜”这一宣传语呼应,标识上方三条线勾勒出弥勒的微笑与慈悲,包容的神态。
3.等高线的设计,除了与博物馆的外形有关联,也让人不经联想到山脉等高线,四明之巅——雪窦。
4.图形共有7层,佛教常以七为数,代表圆满吉祥。
17号作品
设计说明:
本标志以弥勒博物馆建筑外型为灵感,图形主体融合祥云图腾的流动韵律,既呼应佛教造像的神圣庄严,又借舒展的曲线勾勒出展开的典籍书卷之形,隐喻佛教造像艺术的历史文脉与传承使命。标志造型中暗藏弥勒的“弥”字,以形意相融强化品牌专属标识,同时延续极简主义美学风格——以灵动飘逸的线条平衡传统意蕴与现代气质,既保留东方美学的空灵雅致,又契合多元媒介的传播需求。设计兼顾功能性与艺术性,可灵活适配建筑标识、数字界面及印刷载体等场景,通过简洁有力的视觉语言塑造高辨识度与强记忆点的文化符号,传递博物馆“承古启今”的核心价值。
18号作品
设计说明:
宁波弥勒博物馆标志以博物馆建筑造型为基础,巧妙融入弥勒佛形象,呼应其作为佛教文化载体的功能定位。同时标志中的三条丝带分别代表佛教三宝:佛宝、法宝、僧宝。通过线条的流动感传递“和乐”与“慈悲”的佛教精神。宁波弥勒博物馆标志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是文化理念的凝练:通过建筑与弥勒佛形象的融合传递和谐共生的愿景以佛教三宝的象征深化精神内核,同时以现代设计语言实现传统宗教文化的当代转化。
19号作品
设计说明:
设计以中国传统篆刻印章为形制基底,表现博物馆作为文明守望者的庄严使命。印信形态本身即是对以印为信文化传统的当代转译,象征博物馆对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守护与学术性诠释。
方圆结合的造型布局,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调和、和谐共生的思想,又赋予LOGO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天圆”象征着宇宙的无限、灵动与包容,代表着弥勒佛的慈悲与智慧如浩瀚苍穹,普照世间万物;“地方”则寓意着大地的沉稳、坚实与承载,象征着弥勒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播的基地,为人们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与丰富的文化滋养。
LOGO上下结构聚焦于“弥勒”二字,弥”字在设计中融入了弥勒普萨的造型元素,将菩萨的慈悲面容、圆润身形以及袒胸露腹的经典形象巧妙地与文字笔画相融合,表达出弥勒文化所倡导的宽容、豁达、乐观的精神内涵;而“勒”字则采用空灵的设计手法,适当留白与简洁的线条,形成“无面处皆成妙境”的禅意,体现“虚实结合、留白养气”的东方美学。
L0GO左右结构将雪窦山脉融入LOGO,那连绵起伏的山脉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将奉化独特的自然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些曲线又仿佛是一条艺术长河,千回百转,奔腾不息。它寓意着弥勒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与创新,汇聚了无数文人墨客、高僧大德的智慧与心血,形成了丰富多元、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20号作品
设计说明:
LOGO取形绵延不绝的雪塞山脉,通过简洁而自然的流线,不仅是对博物馆地理环境的复刻,其所勾勒出弥勒依山缘法的形态轮廓,又恰似微笑的东方美学,在视觉上巧妙地将自然景观的磅礴气象转化为“远看欢喜,近观自在”的宗意境。
一笔藏锋处,顿现弥勒垂眸之相,以极简笔触凝练慈悲本真。这既是弥勒文化包容天地的精神图腾,更是慈悲济世的智慧结晶。墨韵流转间,仿佛看见弥勒以慈眼观照众生,以慧心启迪人间。
山脊线条虚实相生、绵延而上,与一点着墨构成形似弥勒,取“山中有佛”之意,金色山形既是实体也是虚相,合十佛影既是终点亦是起点。山峰向上的势能积蓄着突破边界的张力,既是向传统文化根源的致敬,更是立足弥勒未来佛的本相,搭建起连通未来、链接世界的桥梁。
再次感谢大家
对此次LOGO征集活动的大力支持!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_1XMH5_jXAZ6weMyT8sA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