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丨2019年度大奖再次空缺,10名同学获“千里行提名奖”

发布时间:2019-06-30      阅读量:17932次     

  
  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学术最高奖“千里行奖”在6月25日举行的中央美术学院2019年毕业典礼揭晓,大奖再次空缺,10名同学获得“千里行提名奖”。
  “千里行奖学金”是学校从2016年开始面向优秀应届毕业生设立的奖学金。这一奖项是由青岛千里行集团有限公司为中央美术学院捐资1000万元事业发展基金设立的,是面向全体应届毕业生设立的学术最高奖,用于表彰在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中具有较高学术性、开拓性和创新性的优秀毕业生。奖项包括“千里行奖”和“千里行提名奖”,由学校学术委员会组织专门评审委员会评出。自设立以来,2016年颁出“千里行奖”2名和“千里行提名奖”6名;2017年颁出“千里行奖”1名和“千里行提名奖”6名;2018年颁出10名,大奖空缺。
  经过学校学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委会严格评选,2019年“千里行奖”再次空缺,10位同学获得“千里行提名奖”,他们是:中国画学院陈洁、邓元初,造型学院叶江、杨山河、王希民、司康,实验艺术学院高美琳,设计学院胡海涛,建筑学院谢雨帆,人文学院潘桑柔。
  宣传部/文图
  获奖作品
  中国画学院研究生陈洁
  作品名称:孔雀
  作品尺寸:191*191cm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说明:
  中国画学院本科生邓元初
  作品名称:《无题》
  作品尺寸:348x195cm
  作品说明:高原上的一座野山,在午睡后,静静地等待阴影将它全部覆盖。
  造型学院油画系研究生叶江
  作品名称:《4个匹斯》
  作品尺寸:220cmX310cmX15cm
  作品说明:
  这件作品和我之前做的一件装置作品《匹斯与老虎》有很大的联系,这幅画中描绘的就是装置作品中的那4件衣服。在装置作品中,是4件用油画布特制而成的我自己尺寸的衣服,它们拥有衣服的外形,却因为画布的硬度无法当做衣服来穿。而在这幅绘画中,我用画布原有的质感来描绘衣服,画布是真实的布,画中的衣服同样拥有了衣服平面的形态,却更接近布料的本质,就像是从我生活中来的艺术,我通过艺术的手段,把它又还原回生活中去。这件作品中,布是很重要的元素,它贯穿于生活现成品和艺术品,是我认为的像艺术品一样的载体,真正改变它的,或者它所承载的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与现成品的区别也就像画布一样,需要的是一个契机,一个新的认识,就可以幻化出全新的可能。
  造型学院版画系研究生杨山河
  作品名称:白噪音之一
  作品尺寸:75x100cm
  作品说明:
  作品名称:白噪音之二
  作品尺寸:75x100cm
  作品材料:凹版版画
  作品说明:
  白噪音能够安抚不安的情绪,是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声音,但作为一个概念其本身是“虚拟”的、“非现实”的。作品想呈现人作为虚拟世界的“观看与被观看者”,并在现实世界“真实的距离”中寻找到些许存在的慰藉。
  作品名称:白噪音之三
  作品尺寸:75x100cm
  作品材料:凹版版画
  作品说明:
  白噪音能够安抚不安的情绪,是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声音,但作为一个概念其本身是“虚拟”的、“非现实”的。作品想呈现人作为虚拟世界的“观看与被观看者”,并在现实世界“真实的距离”中寻找到些许存在的慰藉。
  造型学院壁画系研究生王希民
  作品尺寸:200 x 170 x 4cm
  作品材料:木板绫皮纸敦煌土墨及矿物质颜色
  作品说明:
  《唯变所适》系列作品是研究生阶段一直延续的创作,包含了大大小小十余幅。“唯变所适”出自《易传》,“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唯有“变”是不变的定律,我把壁画中沧桑的痕迹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打破事物之间的边界,讲述我与世界间模糊和不断变化的关系。
  作品名称:唯变所适·不可为典要
  作品尺寸:460 x 98x 4cm
  作品材料:木板绫皮纸敦煌土墨及矿物质颜色
  作品说明:
  《唯变所适》系列作品是研究生阶段一直延续的创作,包含了大大小小十余幅。“唯变所适”出自《易传》,“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唯有“变”是不变的定律,我把壁画中沧桑的痕迹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打破事物之间的边界,讲述我与世界间模糊和不断变化的关系。
  作品名称:唯变所适·石榴幻想
  作品尺寸:240 x 60 x 3cm
  作品材料:木板绫皮纸敦煌土墨及矿物质颜色
  作品说明:
  《唯变所适》系列作品是研究生阶段一直延续的创作,包含了大大小小十余幅。“唯变所适”出自《易传》,“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唯有“变”是不变的定律,我把壁画中沧桑的痕迹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打破事物之间的边界,讲述我与世界间模糊和不断变化的关系。
  作品尺寸:50 x 18 x 3cm
  作品材料:木板皮纸敦煌土墨及矿物质颜色
  作品说明:
  《唯变所适》系列作品是研究生阶段一直延续的创作,包含了大大小小十余幅。“唯变所适”出自《易传》,“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唯有“变”是不变的定律,我把壁画中沧桑的痕迹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打破事物之间的边界,讲述我与世界间模糊和不断变化的关系。
  造型学院基础部研究生司康
  作品名称:追
  作品尺寸:72 x 52cm
  作品材料:丙烯水彩
  作品说明:
  作品尺寸:72 x 52cm
  作品材料:丙烯水彩
  作品说明:
  造型解剖结构学一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所以如何把我们学习到的理性、严谨的解剖知识,和西方雕塑进行结合,生动地描绘人体的美,表达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是每个美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的作品以解剖教学研究为主线,探讨当代解剖的表现形式,并找寻解剖人体背后更深的内涵。
  作品名称:时代的风化
  作品尺寸:60 x 40cm
  作品材料:丙烯水彩
  作品说明:
  作品尺寸:40 x 35cm
  作品材料:丙烯水彩
  作品说明:
  造型解剖结构学一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所以如何把我们学习到的理性、严谨的解剖知识,和西方雕塑进行结合,生动地描绘人体的美,表达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是每个美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的作品以解剖教学研究为主线,探讨当代解剖的表现形式,并找寻解剖人体背后更深的内涵。
  实验艺术学院本科生高美琳
  作品简介:拍摄是一场艰难的旅行。始于在民政局门口偷拍刚刚签完离婚手续的人,进而发展到去寻找并说服离婚者合影。拍摄的过程对被摄者和拍摄者都是炼狱,也是疗愈。生活赋予这些图像强大的力量,它们的清冷、灰暗、平淡或感伤,都粗粝地直指人心。
  毕业作品:《离婚纪念照》
  作品简介:拍摄是一场艰难的旅行。始于在民政局门口偷拍刚刚签完离婚手续的人,进而发展到去寻找并说服离婚者合影。拍摄的过程对被摄者和拍摄者都是炼狱,也是疗愈。生活赋予这些图像强大的力量,它们的清冷、灰暗、平淡或感伤,都粗粝地直指人心。
  毕业作品:《离婚纪念照》
  作品简介:拍摄是一场艰难的旅行。始于在民政局门口偷拍刚刚签完离婚手续的人,进而发展到去寻找并说服离婚者合影。拍摄的过程对被摄者和拍摄者都是炼狱,也是疗愈。生活赋予这些图像强大的力量,它们的清冷、灰暗、平淡或感伤,都粗粝地直指人心。
  设计学院研究生胡海涛
  作品名称:Ring Space for Old-timer
  作品材料:显示屏、模型、led
  作品说明:
  Dao The R.I.N.G是一个全新的未来,用以解决未来中国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背景下的养老矛盾。The R.I.N.G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0:Ring Group通过新建一个全新的环形组合空间来提供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希望建立有效的都市尺度代际沟通,使高龄老人重新回到社会大众视野中。
  2.0:将1.0的环形空间模块化,形成单个的功能分区。每个功能分区都可以灵活变动和拆装组合,根据需求替换功能空间。定制的规则来自于算法和参与者。
  3.0:环形不再是唯一的固定的居住地,转变为可移动、可旋转的超级综合服务器。
  建筑学院本科生谢雨帆
  毕业作品:“夹缝+”——鼓浪屿计划
  作品说明:
  我从游走鼓浪屿的感受出发,用音乐现场解构鼓浪屿,通过算法重构空间,设计了一座由夹缝构成的构筑物,重新阐述当地的文化。它是“进行时”的博物馆,也是一个文化社区和家庭旅馆。音乐循环着,等待着观者将其开启......
  人文学院研究生潘桑柔
  世界的镜像:跨文化、跨地域视角下的《考卡雷利抄本》再研究
  在14世纪30~40年代,一户来自意大利北部城市热那亚的富商家族赞助完成了一部以基督教道德观念为主题的插图抄本——《考卡雷利抄本》。画师广泛地吸收了来自北非、西班牙、叙利亚、波斯乃至蒙元帝国治下的中国等东方世界的艺术影响,将它们与来自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图绘道德概念的象征手法和流行于意大利本土的一系列图像主题结合起来,以高度多样化的系列插图构成了中世纪晚期哥特式抄本的一个独特个例。
  本文在已有的图像研究史的基础上,以再研究的形式分别探讨了《考卡雷利抄本》插图中“东方影响”、“北方影响”和“本土影响”的具体表现,结合13~14世纪欧亚大陆内部“蒙古和平”和热那亚活跃于东西方国际贸易之中的历史语境,重新审视东方异族、东方器物和源自中亚细密画的构图手法及空间观念被一部意大利抄本采纳的缘由以及它们被再认识、再利用的方式。同时关注《考卡雷利抄本》所反映的欧洲南北方之间的艺术交流以及一系列本土母题的延续和变化。末章在考卡雷利家族经商传统的背景下解读抄本使用者的身份、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方式,揭示14世纪意大利商人家族的艺术品味和精神追求,最终透过《考卡雷利抄本》这面“透镜”,折射出同期意大利抄本艺术跨越多重地域和文化的综合面貌。
  主编|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