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大全 > 文案资源大全 > 诗词书画
李守银隶书大字创作,获国展最高奖
信息发布:征集码头网    点击次数:7107    更新时间:2022-03-09   

  李守银创作榜书作品《大风歌》
  李守银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大风歌》规格248cm×109cm
  提名评委:鲍贤伦
  李守银此件作品首先占了气局之先,通篇观之形象廓大而气势飞动。细察之则用笔稳实,书写自然不做作,线条朴厚的品质中又带几分灵动。结字布白颇用心,聚散收放强化了空间节奏,虽略有夸张过度之处,也还无伤大雅。再看文字内容为汉刘邦《大风歌》,顿觉作品风格与文义甚为契合。可以想见作者创作时诗文意蕴与笔墨挥洒相互生发的那种豪爽痛快的景象。
  书坛名家|李守银
  图片
  李守银,斋号逸海堂、问耕堂、心斋、雨点楼主人,1965年生于江苏徐州,国家一级美术师,徐州书画院书法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徐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州市劳动模范。
  其书法作品曾获首届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银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一等奖、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第二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提名奖、全国首届篆书艺术大展提名奖、第三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最高奖。
  2014年10月在徐州艺术馆举办“大道无极李守银书法展”。
  出版有《李守银书法集》《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获奖作者作品集·李守银卷》《来自李可染故乡的书画名家·李守银卷》《心斋·李守银书法》等,多地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单位收藏其作品,并为中南海、中央军委、奥运场馆等单位、部门专题创作。
  徐州李守银的书法植基于汉,或隶或草,以苍厚丰沛的笔墨与雄迈朴野的气象为突出的个人风格特征,在近十年间的全国性展事中崭露头角,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李守银的故里徐州地兼南北,自古以来乃兵家必争之要地,同时又是两汉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灵地,民风豪爽质朴、慷慨仗义。这对于李守银艺术审美取向的形成,本然地有着陶冶滋养之功。虽在交通便利、信息流通迅速的现代社会中,地域历史文化特征的保持渐趋不易,但李守银的人与艺,却比较典型地体现出一方人文特有的精神风貌,迥然与江南的妍丽秀逸不同调。在近十余年间所谓“新帖学”的流行之中,不管全国展事的认同度如何,李守银对本真的坚守鲜明地凸现出个性独立的优势,其存在的意义无疑远胜于当代书坛大批善于追风者。而他的师汉,尽管还有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种种问题,但他却敏锐地抓住了汉代(尤其是西汉)艺术的本质精神,这就是:力量的雄强、气象的宏阔、风致的质朴。
  图片
  李守银隶书的取法主要源于汉代摩崖,意势豪纵,收放有致,具有强烈的空间张力;其草则隶、今杂糅,敛纵自如,神情飞动而警策,就线质而言,比其隶书来得更为含意丰富而浑凝。我以为,就艺术的学习与创作而言,渊源有自与风格独立固然都必不可少,但不论是写帖或写碑,不论是初入道或是继续深入以求提高,若先没有一个纵横自如、落落大方的格局,则很难成大气候,而这正是来自于主体精神气局之大。否则,纵有池水尽墨技法精熟之功,亦终是小家子、怯书生、弱女子气!在大气局的统摄之下,去逐步解决深入传统、完善创作的种种问题,如质与文、朴与华、刚与柔、遒与润、外拓与内敛、粗放与精微、整体与局部等关系的辩证处理,应可取得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效果。这,也正是我对李守银书法寄予期望之所在。——何应辉(《李守银书法集》序)
  图片
  汉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虽然汉武帝曾借助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那仅为政治领域,思想文化显然没有被僵化的儒术所局限。
  我以为汉代的文学艺术可谓“波澜壮阔,群星璀璨”,无论是太史公的史传文学、汉代大赋,还是茂陵石刻、汉画石刻、简书帛画、汉碑汉印,甚至汉代草书,都可以说承前启后、独步千载。
  图片
  汉代隶书的出现,意义非同一般。其一,它由篆书转向了隶书,使文字状物描摹的再现阶段完全结束。由形而下迈向形而上,并为魏晋真书出现奠定了基础,汉字书体演变的形式已基本完成。其二,汉代隶书形态丰富,变化万端。汉代隶书似应包括滥觞于西汉的石刻、简牍、帛书,东汉的碑刻、砖瓦、镜铭,不同的功能呼唤着书家主体控制下的不同书体,除了汉碑及砖瓦镜铭的大部分隶书直承周秦金文以外,多数汉简隶书似乎在稳定的书体上稍作停留,便开始向真书和草书迈进。故而从汉隶中也可看出,汉人的美学追求,既博大雄强,又异彩纷呈。
  图片
  其三,无论是灿若群星的汉代书迹,还是留存至今的汉代文献,随着书体流变已基本完成。书法在其文字的交际功能以外,作为艺术已经完全成熟,或者说书法已形成了自身的美学体系,这在蔡邕、杨雄、杜度、崔瑗及赵壹等人的著述中已经非常清楚,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书法线条自身通过疾徐、浓淡、方圆、干湿等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二是书法点线同自然万物的关系。三是书法线条同书家主体的关系,即“书为心画”,这正如前文所云,其审美也从再现上升到了表现,汉后论书者,不过为之稍做阐释而已矣。
  图片
  唐代张旭的草书是狂草,他实际上是借古开今,引先秦两汉篆隶的用笔入草,这样,张旭的草书与王羲之的面貌就不同了。颜真卿学张旭,于是又引篆入行,再引篆隶入楷,就有了他的楷书,它跟“二王”时期的楷书又完全不一样了。汉的气象大,但是唐的大要矮一个层次,因为它很人工化,缺少自然的质朴气息。
  图片
  就汉隶而言,清人姚孟起说隶书要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的气象,它所展现的高古、雄强、质朴、博大的气息使人震撼。大小篆区别在于,小篆突出骨力,大篆在骨力的基础上它更强调筋和肉,《石门颂》笔法严格来讲是用小篆笔法,由于《石门颂》是引篆入隶,因此它就不会有《张迁碑》《鲜于璜碑》那样的笔画形态,它基本上都是以圆笔为主,所以就很容易给人一种假象,认为那样是单线,到处写得粗细都一样。因为是圆笔,要注意当中的轻重、粗细甚至方圆的微妙变化,否则就容易失之于单调。所以要认识到,越是倾向性强的作品,更要注意它在这种主要倾向中对于对应的那个方面的运用。《石门颂》是《开通褒斜道刻石》进一步分书化的结果,《开通褒斜道刻石》的特点,是结构极力开张,而《石门颂》的特点是线条极力舒展,少波磔顿挑,用笔应当像写篆书那样“力弇气长”。
  图片
  学习隶书,除了要从碑帖当中深入研习,同时要进入那个时代,比如汉代的建筑、器物、雕刻等。在一些汉代刻石中,用写意的线条刻画出的人物、动物形象,言简意赅,似有无尽之意,整个画面表现出大朴不雕、粗狂豪放的气象格局,令人叹为观止,但这种豪放又不是随意涂抹,而是在似不经意的控制之下的放纵。所以要去实地接纳最原始的气息,体会汉人书刻时受山川景色的感染,在宽阔的岩壁上奋笔走刀,心胸畅达。苏东坡云“始知真放在精微”,细味《张迁碑》的细节,就会豁然开朗。
  图片
  图片
  图片
  https://mp.weixin.qq.com/s/pOg1GIazRyelduX3Vioagw



威客码头 征集论坛
  • 论坛精华
  • 顶尖文案
  • 经典设计
  • 综合荟萃
  • 资讯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