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大全 > 文案资源大全 > 诗词书画
“2020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中国书法临书大会前55名作者专访
0
信息发布:征集码头网    点击次数:8770    更新时间:2022-04-08   

访谈者:凌霜茗


采访对象:赵振老师

图片

赵振,1995年生于江苏徐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行草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特聘教师、北京人文大学书法学院特聘教师、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师,入选国家级、省级、特邀展览四十余次。2017年举办个人书法展,理论研究散见于《书法报》、《书法导报》等核心期刊,作品被国内多家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

参展(获奖):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二届大学生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2019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前100名·中国书协)

“2020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中国书法临书大会( 前55名·中国书协)

全国第五届四堂杯书法作品展(中国文字博物馆)

第三届江苏文艺大奖—江苏书法奖(江苏省文联)

江苏省群众文艺政府奖•第十四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江苏省文旅厅)

江苏省书法院中青年书法家学术提名展总评前五名(江苏省书法院)

“江左风流”—江苏省第八、九届青年书法展·获奖提名(江苏省青年书协)

首届“恒美花都杯”全国书法大展三等奖(北兰亭)

特邀:

“一年之寄2020”——当代书画名家小品邀请展(北京•中国书画美术馆主办)

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江苏当代名家邀请展(南京•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

2019汉风飞扬——徐州书画精品展(南京、徐州•江苏省文联主办)

2020国潮汉风——徐州书画精品展(南京、徐州•徐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中国永州•怀素全国草书提名展(长沙•湖南省国画馆主办)

沂蒙精神—全国第二届书法名家邀请展(临沂•临沂市委宣传部主办)

2018书画徐州•第十二届年展(徐州•徐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银川第二届青年书法展特邀作品(银川•银川书法家协会主办)

“一联百家”全国楹联邀请展(苏州•苏州大观音寺主办)


Q1

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和学习轨迹不同,往往成就不一样的人生。书法给您带来了什么?您是如何走上学书之路的?  

赵振老师:

父母是我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自小就为我创造了良好的学书条件,正式接触书法是在我十岁的时候,2021年是第十六个年头,不曾间断过,我得益于很多老师的指导和教诲。最让我不能忘怀的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徐州的赵守义先生,从少儿时期就跟着先生习书,耳提面命,口传心授,八九年的时间里为我的书法打下了坚实基础,是守义老师为我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之后辗转杭州、北京等地求学,在北京人文大学书法学院的四年,国家画院的一年是我书法之路上一段宝贵的经历,结识了许多前辈和老师,注入了最为先进的书学理念和创作思路,几乎每天的临摹、创作……集训式、专题式的学习让我在技法上有了更高的提升,对书法创作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一步步走来,书法已然成了我生命中最不能缺失的一部分,应当是我一生的名片,我深信,梦想与荣誉会促使着我不断前进和探索。


Q2

学习书法到了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瓶颈期,您是如何克服的呢?

赵振老师:

瓶颈期应当是书法之路中的“节点”,往往也是十字路口,出现瓶颈期的时候有可能是进步的时候,也有可能就此停滞不前。每个时间段的书法创作思路是不一样的,在瓶颈时更应当勤于思考,冲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在线、结构、章法构成等问题上一一思考,不断实践。我认为艺术的生命力来源于尝试和发现,在取法上,风格的整体把控上要善于调整,或适当尝试一些比较“生”的元素,对瓶颈期会有促进作用。有时在无意识中或轻松状态下呈现的“尝试性”作品更为可观,我们能够及时捕捉到这样的状态,不断完善和调整,创作面貌才会丰富而耐看。如果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不敢于变法,重复着固有笔墨语言,不敢于尝试新的挑战,不再注入新的元素,瓶颈期往往也是“终结期”。


Q3

现在有一种现象,有些获奖入展的作者平时不写某个风格,而是为了参展创作“热门”风格进行投稿,对此,该如何看?

赵振老师:

每位作者,每位书家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思考,值得尊重与包容,我认为创作“热门书风”与“流行书风”去斩金夺银并不为过,但要以作者长期的艺术发展来看,还要保持自我的追求,这个追求我认为并不在“热门与流行”上,而在于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子,写出自己的语言,这是要经历过对传统笔墨的反复锤炼、n次展览的冲击、流行风向的取舍、各种思想的洗礼、传统与法度之上的叛逆,才会形成自我的书学认知。“热门与流行”,阶段而为,重在展赛中锤炼自己的笔墨功夫,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Q4

您认为一件高级感的草书作品,创作内容该如何来选择呢?

赵振老师:

首先我认为草书的高级感,内容是其次的,笔墨才是第一位的,草书的高级在于笔墨的精熟和独到的审美,在于“静与不静”间,在于“断与连”间,在于“内敛与狂放”间,在于线条的凝练与空间的碰撞,深入传统笔墨却又与众不同,耐人寻味……好的文本与好的笔墨技法能够相得益彰固然很好,假如文本并不是合心合意,考验的就是书家的应变能力,往往拿到一个陌生内容能够创作出富有新意与高级感的草书作品才会体现一个书法家的真正实力。讲到文本的选择,应当与作品的风格有一定的衔接,或婉约清雅,或豪迈不羁,或浪漫豁达…对应的草书作品在笔墨上应当有所调整,或醉素癫张的凝练与冲击,或三笔三迹的简约与清丽,或黄山谷感性与理性的交织……最终要看本件作品是什么风格类型,相应选择相似审美风格的诗词曲联等。


Q5

您如何看待“效仿与模拟”总是有阶段性的这一说法呢?

赵振老师:

我所说的效仿与模拟是对传统与经典的心追手摹,几千年书法史流传下的经典传统支撑着我们对书法的准确理解和临习,形成“法度”,或是“规律”,只有不断依靠于它,不断向它靠拢,我们的书写才会有法可依,才会有古意。学书初始,技法的锤炼需要深入法度与制约之下,也是在效仿和模拟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知,通过不断的“临古”,“仿作”,“拟作”来锻炼自己对于法度的掌握。“如将不进,与古为新”,最后如何出现自己的“新”,如何产生属于自己的辨识度与风格才是最重要的,这时,审美、取向、观念对风格的确立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今天展厅时代的我们也在不断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同化,或为了某种认可和某项成绩去模拟当下最为流行和普遍认可的书风,在这个时期,如何“跳”出来,便显得尤为可贵……



Q6

学习草书有哪些必临的作品,在您的学书过程中,哪一件作品对您的影响最大呢?

赵振老师:

草书的审美是多元的,自魏晋到民国我认为可临的经典作品浩如烟海,关键在于自我审美上的选择。例如《平复帖》、《冠军帖》、《十七帖》、《书谱》、《小草千字文》、《古诗四帖》、《自叙帖》、《郁孤台法帖》、《廉颇蔺相如列传》再到徐渭傅山等等,从章草到今草,从小草到大草,学习草书的过程也是了解和认知书法史的过程,是对线条和空间深度解读的过程,但草书学习的高度在于各个书体之间的打通,不能为了草书而写草书,需要多种语言的汇入,才能更为全面的理解草书和发展草书。对我影响较大的帖是日本的《三笔三迹》,日本平安时代的重要经典作品,它学唐法但不拘泥于唐法,由古而出新,尤其是“三迹”中的藤原佐理,对我影响最为深远,他的《恩命帖》与《头辩帖》线质高度简约而凝练,空间上“乱而不乱”,墨色浓淡干湿极尽变化,增强了节奏跳跃的动荡感与旋律感,从整体上来看,却又十分“安静”,书卷气与文人气溢于纸上,同时也影响着我对草书的理解和认知……


Q7

近期,您习的什么帖?如何处理临帖和创作的转换关系的?

赵振老师:

近期我在临摹一些傅山的草书,缠绵温润的线给了我很多启发,有时不能光看表象的冲击与动荡,我想在傅山的草书中寻求一些静谧的线。

从临帖到创作应当是一个自然生发的过程,但也是个漫长的过程,我认为临摹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从临本的选择到临习的方法阶段等等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认定。在选择字帖上我认为应当选择自己喜爱的风格和样式,源于自己内心的审美方向,继而横向选择相似审美风格的经典进行深入研究,确立自己的母本,也是自己的研究方向。临摹的过程也要分为实临与意临,实临的过程是“无我状态”的过程,一切以原帖为中心,点划形态要根据原帖原貌进行细致临习,这个过程就是锤炼传统功夫的过程,也是最为考验书家耐心与细心的过程。继而到意临,当然这中间还有类似“拓展临摹”“生发临摹”“分散临摹”等不再赘述,意临就是走入创作的过程,也是加入自我思想和审美的过程,以原帖为基础进行分析和改造,这里就由“像”变得“不像”,外形的像不是根本目的,一定要有“精神”的像,这也是意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如何做到既有古又有我,在临摹过程中,从形态的相似逐步转向神采的相似,在笔划状态与空间布局中进行改变,这是作者本身的个性决定的。贵在变化,强调精神自由,甚至将“习气”引为“风格”,我们要通过大量的传统实践来丰富自己的腕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独有的个性审美来变化古帖,古为我用。


Q8

纵观历史上的书法人物,五体皆善者更是凤毛麟角,除了保持勤奋和兴趣之外,“专攻”也尤为重要。那您如何理“专”与“博”的关系?

赵振老师:

在书法基础的学习上要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全面发展,首先要以五种书体的技法为根基,锤炼自己对于传统与经典的掌握能力与运用技巧。五种书体的本质还是互为影响、互为补充,如何做打到打通五体书至关重要。不能就一种书体写一种书体,往往会局限于此,立意不高则不能长久发展。例如我的专长书体是草书,但我也要在行书、楷书上有所发展,不断巩固篆隶的基础,所以专与博也是相对出现的。在学书初始,应当博览众多经典传统,找寻自己的方向与追求,但博观约取,确立自己的专长书体,深入研究,这是专,后以专长书体来打通其他书体,这是博,万变不离其宗,阶段性的书法学习至关重要,每一步都要确立“发展”的眼光,而不是“终结”的眼光,一定是博而专,专而博的过程。当然,五体皆善是每位书家的理想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


Q9

“任何事物,顺合则易,背融则难。书法创作亦是,碑帖融合”最大的难点是什么?以及最核心元素该如何汲取并融合,请您谈谈观点。

赵振老师:

在学习碑与帖的过程中,我认为碑和帖不应该是相对独立的,恰恰相反,它们互为依存,碑帖之间的区别是更多的是笔法和风貌上的区别,学习帖的过程中不加入质朴、古拙、厚重之态,会显油滑而轻浮,学习碑的过程中不加入灵动、细腻、婉约之意,略显粗苯与呆腻。帖学用笔在于笔划之间的映带牵连,提按顿挫,碑学用笔在于线中段之发力,追求线质苍茫浑厚之感。二者用笔原为相背,但在书法实践中,应当二者结合,互为利用。晚清时期的康有为、何绍基主张碑贴兼容,碑帖兼容的难点在于如何自然的表现,既有古拙与茂朴的表现,又含有细腻温润的意态,而不是将碑与帖进行生硬的嫁接,这就要求作者必须对帖学与碑学有清晰的认知和熟练的掌握。我认为在碑学中应当注重线的意趣横生,在帖学中注重用笔上的提按和映带,甚至可以以碑的方式写帖,以帖的方式写碑,互为冲击,互为碰撞,以看似矛盾的思路去打开碑贴兼容的屏障,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Q10

书法艺术是与时俱进的,在取法经典的同时,您的书法也十分注重向今人取法。您认为向今人取法的意义是什么?

赵振老师:

“与古为新”是最好的解释,书法虽要与时俱进,但也应当恪守传统之道,经典之道,于古人之处寻真知。我认为如果向今人取法,取的应该是对传统经典的感受和理解,绝不是取今人千篇一律的技巧与面貌,不高级且不值得取法。不可避免的是今天的书家会互相影响,科技的进步使得大家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热门书风,流行技法”了解的很快,但“影响”绝不应该是“取法”,如何从中“跳跃”至关重要!当代书法的发展日益活跃,自清末民国始,诸多先贤与前辈一生不断钻研,大量的书学理念与先进的思想在不断促使着今天书法的发展,对于传统的解读和认知亦在不断完善,所谓取当代之法应取当代活跃的思想与对待艺术坚定而开放的态度,技巧的提升与面貌的形成取决于自我传统功力与思想上的不断进步和超越。单纯而不加思考的取今人技巧与风貌,我认为意义并不大……




作品欣赏
▼ 图片《题画一首》140×35cm

图片《题画》138×69cm
图片《唐人诗二首》79×32cm
图片《黄宾虹失题》140×70cm图片《题画》138×69cm
图片《倪瓒题画诗》138×69cm
图片《古诗数首》180×45cm×4
图片《吴镇诗》34×34cm
图片《东坡诗》34×34cm

图片《题画》17×15cm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407/20/41212772_1025312171.shtml



威客码头 征集论坛
0
  • 论坛精华
  • 顶尖文案
  • 经典设计
  • 综合荟萃
  • 资讯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