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桓台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激发全县文化创新活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各类文化创意作品。
桓台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齐文化、马踏湖文化、渔洋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桓台县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断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展现桓台县独特的文化魅力,特举办此次文化创意作品征集活动,旨在搭建一个文化创意交流平台,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桓台县的文化建设中来,共同打造具有桓台特色的文化品牌。具体内容如下。
一、群众性小戏小剧作品征集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群众编、群众演、群众看”,围绕多种主题创作情景小剧,弘扬文化,培育自信。
(二)创排主题
地域文化主题:聚焦马踏湖文化、渔洋文化等桓台特色文化。
红色文化主题:反映党史国史军史重大事件及先进人物事迹。
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突出孔子和传统文化题材。
廉洁文化主题:传递廉洁理念。
移风易俗主题:抵制高额彩礼,倡导新风尚。
(三)主要任务
推动创演工作创新,打造桓台文化品牌,加强场景多元融合,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小戏小剧创演水平和影响力。
(四)作品要求
作品应围绕创排主题,贴近生活,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形式不限,鼓励创新。作品时长15分钟内。
二、齐文化情景阅读创意作品、情景演绎剧、小型舞台剧、朗诵剧/声音剧场剧
(一)征集内容
1.齐文化情景阅读创意作品
主题:齐风鲁韵・阅创华章
参加对象:桓台县18岁及以上居民(不含高校在校大学生),可单人参加或组队(每组不超过5人)。
作品要求:
(1)围绕齐文化核心要素(历史、人物、典故等),以情景剧、情景朗诵等形式创作,鼓励原创。
(2)作品时长8-15分钟,需融合音乐、服装、道具等舞台元素。
2.情景演绎剧
适用场景:展厅导览、文旅融合实景演出、社区故事会、主题教育活动等。
特点:篇幅精炼,场景相对集中,人物关系清晰,互动性强,易于融入特定环境。作品时长8-15分钟。
例:历史人物微剧、非遗技艺展示剧、社区温情小品。
3.小型舞台剧
适用场景:小剧场、社区舞台、校园礼堂、下乡巡演。
特点:结构完整,戏剧冲突明确,人物塑造立体,具备较强的文学性和剧场性。作品时长8-15分钟。
形式不限,如:
话剧:现实主义、实验先锋、黑色幽默等。
儿童剧:寓教于乐,想象力丰富,适合亲子观众。
歌舞剧/诗剧:包含唱段和舞蹈,需提供歌词或音乐构想说明,侧重抒情与意境表达。
4.朗诵剧/声音剧场剧
适用场景:朗诵会、广播剧、沉浸式声音体验。
特点:以语言艺术为核心,强调文本的韵律、节奏和画面感,对声音表现力要求高,舞台呈现相对灵活。作品时长8-15分钟。
三、时间安排
1.报名阶段:即日起至8月15日,将剧本及作品视频发送至htxwhcbjwhk@zb.shandong.cn,邮件主题注明“作品类型-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剧本内注明作者信息、联系方式、剧本简介及剧本类型(群众性小戏小剧作品/齐文化情景阅读创意作品/情景演绎剧本/小型舞台剧剧本/朗诵剧/声音剧场剧本)。联系人:张莹联系方式:8180200。
2.视频初赛:8月15日-8月25日。
3.作品展演:8月下旬,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四、其他说明
作者应对作品拥有完整的著作权,保证作品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如因作品引发的法律纠纷,由作者本人承担责任。
主办单位有权对报送作品进行宣传、展示、汇编、演出等公益性使用,作者享有署名权。
本次征集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
附件:
1.创作故事参考
2.参考“文旅桓台”小程序内“民间文化”版块
桓台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7月3日
附件:
创作故事参考
一、炉姑传说
齐桓公时期,商山有一头硕大的铁牛,它白天睡觉休息,夜晚爬起来偷吃庄稼,每夜蚕食若干亩,百姓不胜其苦。齐桓公得知后,命身怀绝技的铸剑师欧冶子炼牛铸剑,逾期斩首。然而妖牛在炉中冶炼一年仍然完好无损,眼看期限将到,欧冶子的女儿李娥见父亲命在旦夕,心急如焚,潸然泪下,泪珠滴进炉内,铁牛的眼睛立即被化掉了。她既惊且喜,赶忙试探性地摘下自己的耳坠掷于炉中,只听见炉内“哞哞”两声惨叫,两只牛耳又被化掉了。李娥暗想:“倘若我跳进炉中,既可解救父亲及众工匠的性命,也可为百姓消灾免祸……”想到这儿,她便乘人不备,纵身跃入烈火熊熊的冶炉,妖牛瞬间化成了铁水,熔炉上空飘起朵朵祥云,李娥的身影在彩云的簇拥下若隐若现,渐渐远去。
李娥为救父殉身,齐王听后为这一惊世孝举而感动,封李娥为炉神姑,在商山绝顶建炉神庙。朝代更迭,但炉姑的传说绵延两千多年不衰,多代帝王对炉神姑都有敕封,唐朝高宗李治封炉姑为商山孝女,御赐半朝銮驾,拨金数万重修大殿。每逢久旱不雨,附近群众纷纷赶来焚香烧纸,祈求显神灵,落甘雨,赐吉利。随着炉神姑精神的传播光大和炉神姑孝文化的进一步弘扬,人们欲另选一处更加风光秀丽、更加地气灵验的圣地建造新炉姑庙。是年三月初三,适逢炉姑庙会,一老者立于炉姑塑像前,将画有炉姑神像的裱纸抛向空中,口中念念有词:“炉神姑啊,您落到哪儿,哪儿就是您的新庙址。”那张抛向空中的裱纸飘落到溡水下游的河岸西处(今桓台乌河索镇段),人们一看,这儿是一处绝妙的新庙址。于是在这里建起了新的炉神姑庙,自此炉神姑的原封正庙由商山正式迁往索镇西镇村。
二、云涛的传说
古时乌河碧水长流,玉带桥下涛声不绝。高地四周水花飞溅,翡翠万千,每遇天将有雨,便有云气盘郁高埠之上,若云若涛,故而得名。大雨之后,玉带桥上游河水暴涨,水位有时高于下游云涛高地,却仍不能淹没云涛地面。此时,云涛两侧巨流奔放,云涛景物被水雾包绕,从桥上观望,虽近在叹尺,却时隐时现,类似海市,世人引以为胜景。
乌河古称溡水。相传春秋庄公九年,齐师与鲁战于乾时,即此地。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索镇人于茂节立“云涛古迹”大字石匾于南端。
相传,东海龙王有个小儿子叫小白龙,自幼娇生惯养,遇事专横。这天,小白龙在宫中玩腻了,正想到宫门外游玩寻欢,忽听到从西面传来一阵阵鼓乐之声。他立即带了虾奴蟹仆等一班随从出了龙宫,迎着乐声寻踪而来。他们穿过海眼,沿着清水河一直来到索镇玉带桥下。嘿!那鼓乐之声原来是从桥北面的河中高埠上传来的。这天正是清明佳节,因当地百姓对管理清水河的乌龙神感恩戴德,每年便从这一日开始,连续开七天庙会,唱七天社戏以表答谢。
小白龙在水中,一时弄不清详情,便派奴仆前往探听。那虾奴化作一个驼背老太婆来到人群中,这也问问,那也看看,回来报告说:“人们在上面奏乐演戏,磕头下拜,敬奉那小小的清水河神乌龙。这里既没有你龙太子的香火,也没有龙王爷的神位。”小白龙一听,又气又恼,骂道:“这群村俗野夫,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他越骂越生气,索性使出了呼风唤雨的本事来报复这里的民众。顿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清水河里浊浪滚滚,河水像狂暴无羁的野马,很快漫过了戏台,淹没了两岸的房屋和庄稼。清水河两岸的百姓遭此劫难,真是惨不忍睹。乌龙神见此情景,义愤填膺。他一面向龙王爷奏本控告小白龙的恶行,一面带领兵将引退大水,整修堤岸,使百姓重建家园。龙王爷收到乌龙神的奏本,不但没有治罪小白龙,反而大骂乌龙妄图聚众谋反。自此,小白龙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又一年六月,清水河沿岸庄稼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小白龙带着雪龙又来了,一夜之间下了三尺多厚的大雪。庄稼冻死,人畜病倒。乌龙神目睹此情,实在忍无可忍,便与小白龙厮杀起来。他们从清水河中杀到云头之上,又从云头杀到清水河底,只搅得河水滚滚,浪涛连天。小白龙哪是乌龙的对手!不一会儿便破鳞残甲,葬身于落龙滩。雪龙逃回龙宫,龙王闻知龙太子败死,气得七窍生烟。他立即下令将乌龙用千钧锁锁了,压在玉带桥北的河中高埠之下,要让他永世不得翻身。龙王娘娘听说小白龙已死,便放声痛哭起来。她这一哭,东海波涛翻腾,浪潮顺着海眼涌入了清水河。水泛河岸,沿河百姓无处脱逃,纷纷涌向河中高埠,宁愿与乌龙神共患难。水势越来越大,淹没了两岸所有房屋,淹没了巍巍铁山。说也奇怪,只有那一片河中高埠上滴水不见。原来是乌龙神在下驮着,随着水势沉浮,任凭浪涛再大,高埠始终安然如故。
人们得救了。为了纪念乌龙神的功德,人们从此便将清水河改称乌龙河,将玉带桥北那块河中高埠称为云涛。
三、起凤桥的传说
起凤桥架在乌河上面。据《黄氏宗谱》记载:先祖原籍直隶冀州枣强县司窦村,自洪武四年徙居山东济南府新城县演马庄,八世祖朱选从演马庄迁居(乌河西岸)此村。从此,黄姓居乌河西岸,魏姓居乌河东岸。
为沟通两村,方便往来,人们便在乌河上面搭了一座木桥,这木桥倒影在河中,酷似一个“耙头”,于是起名为耙头桥。传说,在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个早晨,东方刚泛着鱼肚白,一群农民就扛着锄镢下地干活,当走到耙头桥上的时候,忽见一只金凤凰“扑啦啦”从桥下飞出来,“呀,呀”叫了两声,便向着西北方向飞去了。这桩新奇的事儿,很快传遍了乌河两岸的家家户户。金凤起飞,吉祥开瑞,人们便将耙头桥更名为起凤桥。
四、鱼龙湾传说
马踏湖中鱼龙湾,据说原来水面有数百亩之阔,水深不可测。附近渔民约定不准下湾捕鱼,只准向湾内放生。每年清明节前后,总有无数善男信女特意从外地买来活鱼放生。久而久之,湾中鱼多且大。湖区人们称这些大鱼为鱼仙、鱼龙。
有一年的7月15日,一乡民撑舟晚归,途中忽然寒风骤起,倾刻间,纷纷扬扬竟下起了大雪。冰封湖面,舟行被阻,乡民只得夜宿船舱。在饥寒困迫之际,朦胧中见一老者须发苍白,由水上缓缓而来。乡民正值愕然,老者却含笑说:“后生勿惊,吾乃龙窟主人,特邀你去吾处安身,以防冻伤。”说罢,用手一招,乡民便飘然跟随而行。他们左拐右拐,不多时,眼前豁然开朗,只见街道纵横,霞光冉冉。前面出现一座漆黑大门,上写“鱼龙洞庭”四个金光大字。老者进门即呼童唤仆,设美酒佳肴,款待乡民,并说:“此亦是家,只管放心。”乡民想问什么,老者说:“不必多问,日后便知。”
乡民在酒足饭饱之后,遵老者所嘱,昏然睡去。第二天醒来,却依然身在船上,安然无恙。天明日出,冰雪消尽,湖上仍是一片初秋景象。回到村中,备言其事,大家都认为这是鱼仙显圣。于是,众乡民纷纷置酒菜在湾边祭奉那怜贫济苦的鱼仙。
此后,每年3月15日在湾边放生,7月15日放荷灯、扎花船祭奉鱼仙,成为这一带居民的习俗。
五、齐台传说
齐台原名柏寝台,在今马踏湖中华沟村西北三公里处。当地人叫齐家台子。遗址高出水面一米半左右,形似乌龟,面积约100余平方米。据传,齐景公曾在这里大兴土木,建筑离宫,以寻欢娱,号为寝台。某天,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射猎于青丘,不料在纷乱的场面中,丢失了一匹心爱的良马,于是怏怏不乐。晏子看到国势日非,风雨如晦,不能多在此逗留,便劝齐景公起程返京。可是,齐景公有个毛病,戏马或女乐不尽兴,任何人是无法使他收场的。齐景公就打发晏子先回去,以再寻找一下那匹良马为借口住了下来。晏子走后,没了眼线,齐景公毫无顾忌了。他白天射猎于青丘,晚上娱乐于寝台。爱妾芮姬柔声娇姿,百般献宠,又是歌,又是舞,又是纵酒狂欢,把个一国之君弄得朝政抛于九宵云外,终日如醉如痴,神魂颠倒,流连忘返了。
六、“风氏夫人”的传说
王渔洋祖籍山东诸城县,其始祖王贵迁居桓台县新城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明朝洪武初年,诸城县初家庄遭花马军劫掠,王贵因砸死一名匪军,被迫逃至济南府新城县曹村,在赵家地主家做长工。
次年秋末,赵家让王贵看守豆叶堆,大风骤起后,他在柴草垛发现衣衫褴褛的初姓姑娘。姑娘称自己是初家庄人,被大风“刮”至此地。赵家主人对此事生疑,此后暗中留意。当得知姑娘幼时与同乡王贵有婚约,且王贵描述未婚妻右手腕有黑痣,与初姑娘特征吻合,认定这是“天作之合”,便为二人操办婚事。
婚后,王贵夫妇在曹村安居乐业,生下五个儿子。小儿子王伍迁居新城城里,卖粥行善,被后人称为“善人公”。王家后人尊称王贵为“琅琊公”,其妻为“风氏夫人”,王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发展成为“江北青箱”。
七、马车桥的传说
马桥镇地处桓台县西北部,交通便利且历史悠久,据载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曾为齐秦古战场。这里流传着一段与孔子相关的马车桥传说,马桥村与马桥镇便因此得名。
公元前517年,孔子受晏婴阻挠离开齐国,深秋时节率弟子途经狄水时遇阻。因河面宽阔无船可渡,孔子长叹“无水无桥愁煞人”。经当地人指点,弟子子路驾车至河窄水浅处,不料马车陷在河心,马脱套跑开,车架却横担两岸形成临时桥。孔子及弟子踏车过河后,乡民得知其身份,恳请命名此地,孔子遂称“马车桥”。后来当地人在车架处建青砖桥基的木桥,定名“马车桥”,后简化为“马桥”,桥两侧渐成村落,即“马桥村”。
八、孝女史修真的传说
马桥镇西史村地处孝妇河北岸、张田路东侧,素重教育,清道光五年就建有“孝阳书院”。清末主持学堂的史振泗之次女史修真,集“圣女、孝女、贞女”于一身,事迹传奇。
史修真生于1837年,自幼天资聪颖,虽未进学堂,却能无师自通,博览经史子集、农医天文等书籍且过目成诵。她宅心仁厚,常助人于危难。史振泗夫妇晚年卧病,姐姐出嫁后,年幼的史修真白天操持农事家务,夜晚侍奉汤药。到适婚年龄,她谢绝说媒,立誓终身不嫁,专心奉养双亲。
为照顾父母,史修真自学医理,不仅治好双亲病症,还免费为乡邻治病,被尊为“活菩萨”。双亲离世后,她妥善料理后事,又接丧夫的姐姐回家赡养。她学识渊博,能预判农时,民国八年山东大旱蝗灾,周边村庄颗粒无收,西史村却因她的指导喜获丰收。她还深谙商道,曾指点商界巨富王子元经营蚕茧,助其扭亏为盈,王子元为此捐资修建修真祠和孝女牌坊。
史修真仗义助人,为贫户与乡霸打官司,事迹上达天听,获慈禧太后御批“女可为儿”,光绪皇帝赐匾“淑真仁孝”,其传奇故事自此广传海内。
九、金鸡岭的传说
桓台县荆家镇政府驻地的金鸡岭,看似平原,实则藏着一段传奇。古时此地本是平原,一日夜,狂风暴雨后,荆家庄东出现一道石岭。此后,这一带土地盐碱化,庄稼荒芜,人畜路过石岭更是有去无回。
岭下善良勇敢的金基立志为民除害。一晚,他发现石岭竟是百足蜈蚣所化。有老者建议他去五台山求助伏魔长老。金基历经八十一日艰辛抵达五台山,恳请长老赐降魔之法。长老告知蜈蚣千年成精,法力深厚,除妖的代价是金基难以恢复人形。金基坚决表示愿粉身碎骨。
三更时分,金基吞下长老所给仙丹,化作顶天立地的金鸡。金鸡三声长鸣,蜈蚣现形欲逃,最终被金鸡啄食。金鸡“咯咯咯”叫了几声,向乡亲告别后,飞向淄水河畔,化作金鸡山。人们为纪念金基,将此地命名为金鸡岭。
十、会城传说
在今马踏湖东岸,夏庄村东一带,为古会城遗址。遗址略呈方形,长宽约半公里左右。墙基高约一米半。周围高,中间低,像小盆地。当地人叫东城子。明天启《县志》载:“会城,旧志云:在新城东北四十里,旧传为齐桓公会盟处。”据查:古为平洲。西周,宣元元年(公元前827年)公会齐侯于此,名会城。汉在此置平安县,莽新改曰鸿睦,南朝宋置长乐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会城县。会城东枕渑水,西依乌河,处干乘、博昌之间。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南北之战略要地。传说,齐桓公经过南征北战,东讨西伐,各地方的诸侯大都被征服了。为了强迫列国公推他为领袖,齐桓公曾在会城这个地方重兵列阵,大会六国诸侯,而六国诸侯惟恐落入齐桓公的圈套被擒,也带大军纷拥而至,众马便将这片土地踏成了湖泊,故名曰:“马踏湖”。然而,传说归传说,事实归事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华沟村治水时,在马栏子一带曾挖到了马粪层。据在场的人们讲,当时仅挖下米数深,究其面积多广粪层多厚,难以估计。
https://mp.weixin.qq.com/s/r7fQm3I-knqfvP_J7-0tWg